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几种解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2:0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1:21

对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学术界有不同的解读:


释义一:有人解读为“可以引导民众遵循我们的道路,但不必让他们了解背后的原因”。这种观点认为,可以驱使人民从事工作(比如古代的井田制),但不应透露动机。然而,这种解释遭到质疑,认为它与孔子的仁义理念相悖,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平等和民主原则要求权力来自人民,人民的义务和权益应公开透明,劳动应体现公平价值。

释义二:另一种解读是反对将“民可”和“使由之”、“不可”和“使知之”分开,认为应理解为“对于可引导的人,让他们自由;对于不可的人,让他们明白”。这个观点强调的是在引导民众时,知情权的重要性,即使在必要时隐藏某些信息。


释义三:还有一种解读认为是多断句版本,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解释为教育民众的基础如诗、礼、乐,应根据他们的掌握程度来引导或教育,强调的是教育和引导的必要性。


然而,这两种对立的解释背后,其实都反映了关于人民教育和引导的不同立场。一方强调的是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另一方则关注在何种情况下保持信息的适当控制。在理解孔子的这句话时,关键在于把握其背后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时代背景的差异。
扩展资料

选自《论语•泰伯》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