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7: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6:17
上海方言里,"三"字与负面形象紧密相连,如瘪三、拉三、盎三等。究其根源,与上海开埠后引入的“洋泾浜英文”密切相关。1884年,印度巡捕受雇于工部局,管理马路。由于他们只会英语,不懂上海话,常以“I say”作为语言停顿,上海人便戏称他们为“红头阿三”,暗含嘲讽与鄙视。从此,“三”字与负面形象结缘。
租界里,乞丐、女孩、商家甩卖等,这些场景中,“三”字的影子无处不在。乞丐讨饭时,上海人会说“瘪三”,贬低乞丐的形象。女孩被称呼为“拉三”,讽刺卖淫行为。商家甩卖的英文广告写着“on sale”,上海人则将之称为“盎三”,形容低价商品质量不佳。
在社会上,“三”字往往与不幸运、愚蠢、轻浮、不正派等负面形象相联系。上海黑帮三大亨、三大女流氓,这些称号背后,都是“三”字与负面形象的结合。过去,上海人对家中排行第三的孩子常有贬义称呼,如“阿三”。历史上,一些不端行为者,如汉奸、密探、造反派等,也被冠以“老三”或“程老三”、“徐老三”等称号,体现了上海人对“三”字的特定理解。
“三”字在不同场景中承载着贬义,与上海人对它的特定认知紧密相关。如今,为了避免过于负面的联想,上海人开始慎用或少用“三”字,甚至寻找替代说法。然而,这一历史烙印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上海方言的使用,提醒着人们对于历史背景的认知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