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8: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4:42
藏族民间舞介绍:
藏族民间舞主要有四种歌舞形式:
1
、堆谐,汉语称“踢踏舞”属于表演性较强的歌舞形式。
2
、果谐。是围着圆圈歌舞的意思。也是藏民喜欢的一种古老、群众自娱性较强的集体舞。
3
、谐,汉语称“弦子”以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动律松弛柔美著称。
4
、卓舞,汉语称“锅庄”,是一种、劳动气息浓厚,粗犷豪迈的古老歌舞形式。
这里主要介绍踢踏、弦子。
踢踏
,
膝部上下运动频率快,
形成了上下颤动的动律。
膝部松弛而富于弹性,
使膝踝关节灵
敏,增强了膝、踝松弛协调配合的动作意识,以它丰富的节奏、音色、力度变化,极有效的
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
弦子,
膝部上下运动频率放慢,
形成屈伸的动律,
弦子连绵不断流动性强,
达到了对膝部柔
韧性、连贯性、控制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弦子以优美著称,它上身随重心移动而晃动,上
肢随上身的晃动形成动作和造型一环扣一环的运动规律,
使人在下肢、
躯干、
上肢三部分协
调配合的整体并表现出一种动人的优美感。
体态动律特点:
由于长年生活在青藏高原上,
他们习惯上身总是很松弛并略带前倾。
动律上
膝部分别有连续不断,
小而快的,
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
而有颤动或屈伸的步法
形成的重心移动,
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
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
不管是颤动还是屈伸,
都要求膝关节保持松弛状态,既要有柔韧性还要有弹性,上身动作决不能有丝毫的主动。
颤类动作
:第一、二基本步,退踏步、连三步、连五步、抬踏步。
共同规律:
1
、是动作过程中保持有弹性的块而小的,连续不断的颤动,
2
、是起步时多是第
一拍以双膝沉后提起动
作腿,支撑腿伸直后又屈。
屈伸类动作:
嘀嗒步、第三基本步,七下退踏步,七下转身步、悠踢步、悠滑步等。这类动
作多属支撑腿屈,动作
腿抬得动律,借着支撑腿下牙的力量,提拉起动作腿,顺着支撑腿
松弛还原的力量,动作腿踏落地,形成压起踏落的动感
维族舞蹈主要有六种样式组成,
即“多朗”、
“赛乃姆”,
以及“盘子舞”等道具舞蹈。
我们主要学习“多朗”、“赛乃姆”两种。
多朗
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包括齐克提麦、赛乃姆等四种节奏的动作。
齐克提麦——节奏慢而平稳,舞蹈以二步一踏为骨干动作,并贯穿于整个舞蹈的始终。
赛乃姆——节奏的舞蹈,
以滑冲步为骨干动作,
这个动作的本身就具备了膝部微颤动作的特
点。
四种基本动律:以多朗的颤步和滑冲步为代表的两种,以赛乃姆的垫步、三步一抬为
代表的一种,
还有女性舞多用的摇身点颤基本动律。
几种动律体现在如下特点:
挺拔而不僵,
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摇身带晃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
点。
赛乃姆
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
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
挽袖式、
拉裙式、
了望式、
抚胸式等。
其次赛乃姆在步伐上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
小腿灵活轻巧,
和鼓点结
合紧密。
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
(
前三步
)
,
脚步平稳,
略有微颤。
走第四步时动力腿脚
掌蹭着地向后小踢,
显得步法非常干脆、
灵巧。
赛乃姆舞蹈风格特点,
是和维吾尔族人民的
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分不开的,在当地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头部和
颈部就情不自禁地摇动起来,
这些动作被吸收在赛乃姆中,
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
精神面貌。
1
、基本体态:昂首挺胸、头高高昂起、立腰。挺拔而不僵——指体态立腰、拔背、挺胸、
昂首。
手形:曲掌
基本手位:曲掌形、
绕腕手、
开式小七位绕腕手,
七位绕腔手,
权开式三位绕腕手式五位绕腕手摆式六位点肩张
腕手,绕四位点肩平。
常用位置:旁
点步,后侧点步、前点步、踏步、踏步半蹲,蹲步后侧点步。
2
、风格特点: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全身带摇头,耸肩绕
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3
、基本动律:垫步――小腿灵活轻巧,在流动中膝上提,双膝始终保持靠拢、两腿部腕不
间断地向内侧滚动、另一小腿部扣脚掌
支撑地面一步紧跟一步
动身体的移动。保持上身立腰、挺拔、昂首为体态,手移横向流动
的动感。
颤步――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
动,即一步两颤一小一大、颤时有力、扬眉、动目、动肩、移颈。
4
、骨干动作:三步一抬、后踢步、横垫步。
5
、
动作分析:
垫步:
是赛乃姆节奏的主要步法,
特点是小腿灵活轻巧,
因在流动过程
:
云南花灯
云南花灯是在云南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
在历史上是被作为“社火”中民
间舞蹈的一部分而流传的。舞蹈朴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柔美,风格鲜明,深受广大群众
喜爱。
并以别致的“崴”动为特色,
没有高超的技巧,
全在于它的自然平衡的摆动所产生的
一种十分自然流畅的美感。
我们的教材选择了小崴、正崴、反崴三部分,女性多为小崴为
主,男性以反崴为主。云南花灯的主动律和主动作是崴,可以说没有崴就没有云南花灯。
1
、基本体态:略含胸。
2
、常用手位:体旁扇、头旁扇、头上扇、胸前扇。
常用脚位:正步位,踏步位。
3
、风格特点:舞蹈扑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柔美,风格鲜明,胯、腰、肋三部分在松驰
状态下运动。道具舞蹈。
4
、基本动律:崴――膝部上下兼左右的运动
走向,带动了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摆。
5
、骨干动作:以肋、腰、胯(以膝为主)三部分协调配合形成独特的动感形象。
6
、基本动作:小崴团扇、小俏步搬扇、小崴放扇、正崴合扇、正崴扣扇耳旁绕花,正崴扣
飘扇、反崴摆扇、吸跳踮崴扇。
7
、动作分析:崴动律的根源在于膝部,它是上下兼左右的运动走向,这一运动形式带动了
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摆,
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动感形象。
要掌握住这一动感特点就要求学生胯、
腰、
肋三部分在松弛的的状态下运动,
并协调各部位的运动。
训练的意义首先是胯、
腰、
肋部,尤其是对胯的,并要求具备松驰协调运动能力。
小崴:
是崴中最基本的动律,
很容易被看成是胯部主动,
其实不然,
它是在双膝自然略屈的
基础上,
划出一个小的上弧线,
一膝靠向另一膝的重心移动而形成的。
小崴因节奏较快,
在
腰、胯、肋三部分中胯部崴动较为明显,决不意味着胯的主动。
正崴:是经支撑腿的弯曲,在动作腿落地移动重心的同时,形成了明显的自下而上的动力,
促成了胯、腰、肋三部分成弓背形向上崴动。在动律上与小崴相反,它是经过一个下弧线,
有明显的向上的特点,多用于中板,有优美明快的特点。
反崴:
动律的主要特点是上身平行横移,
迈步也经支撑腿弯曲,
在较短促的时间内变换重心,
强调横移的上身及上下肢动作拉长到尽头,形成流动中的三道弯
藏族音乐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藏族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佛教音乐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唱的无词的歌颂曲调。
藏族民歌高亢嘹亮,听起来就有高原蓝天辽阔的气象,曲调悠扬,但也是以五声为主。歌舞形式有“果谐”、“果卓”(锅庄)等。藏族音乐的一些元素被汉族和西方音乐所吸收。有一些汉族歌曲作者模仿藏族音乐的特点创作了一些诸如《逛新城》、《青藏高原》一类的歌曲。近年来,*的藏族歌曲也融入了其它音乐的元素。著名的藏族歌手除了才旦卓玛和主要演唱汉语歌曲的韩红外,还有容中尔甲、亚东、琼雪卓玛等大量在藏区知名度很高的歌手。
正规戏剧方面,现在已经挖掘整理演出了藏族传统歌剧《格萨尔王》。
满族音乐
中国的东北和北京等地是满族的聚居地。满族最有名的民间乐器是源自清朝的八角鼓。满族的摇篮曲《悠悠扎》等作品很著名,经常被用现代的汉语翻唱。
蒙古族音乐
蒙古族民歌分“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长调”有许多无意义的谐音字拉长唱腔,有草原空阔的风格。最有特色的乐器是马头琴,是一种拉弦乐器,由于琴柱上一般都雕刻一个马头装饰,所以由此命名。
壮族音乐
壮族聚居区广西是民歌的故乡,男女青年经常对歌,有人甚至说壮族人一生唱歌的时间比说话的时间长。壮族民歌基本和汉族音乐风格相似,以五声音阶为主。歌词有明显的对仗格式,内容则以象征、比喻等手法表述,以生活中的交流为主,有时歌词也引用中国古典故事和典故。 壮族音乐可以在电影音乐剧《刘三姐》中一窥其妙。
傣族音乐
傣族音乐和南亚地区缅甸、泰国的音乐风格类似,曲调婉转柔美,典型的乐器是葫芦丝和象脚鼓,葫芦丝独特的音色一演奏就是傣族的音乐风格。
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是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老人中间演奏的音乐,据说是从明朝时中原地区传入的,由于当地原来交通不便,和外界交往不多,始终原汁原味地流传下来,现在只有一批老人乐队可以演奏,正在培养*人,是中国14世纪音乐的活化石,受到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侗族音乐
侗族“大歌”是中国唯一采用和声的民歌系统,基本为女声无伴奏合唱,由各声部嗓音的和声配合非常和谐,曾在国际引起轰动,并多次获奖。
维吾尔族音乐
维吾尔族音乐基本是中亚音乐风格,非常注重节奏,用手鼓可以打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的节奏,乐器主要是都它尔和热瓦甫,最大的是冬不拉。维吾尔族的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包罗万象,是许多民间音乐的源头。
塔吉克族音乐
塔吉克族音乐和汉族音乐有较大的区别,善于运用半音,旋律婉转多变,如同山鹰高鸣,最典型的是作曲家雷振邦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配的歌曲,完全运用了塔吉克民歌的旋律。
朝鲜族音乐
朝鲜族音乐和朝鲜、韩国的音乐基本相同,主要乐器有长鼓和伽倻琴伽倻琴类似中国古代的筝,比现代的筝小,弹法也不一样,是放到盘坐的膝盖上弹。音乐旋律有其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