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18:04
知与行,是儒家学说中关于认知与实践
之关系的哲学范畴。《论语•季氏第十六》
载:“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
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
为下矣。”这是孔子对于知的观点。孟子充
分肯定了
“生而知之”的提法:“人之所不
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
知也。”“良能”和“良知”是与生俱来的,
也就是“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
心”、“是非之心”等,这也是孟子性善论的
出发点。这里仅言“知”而没有提到“行”,
但是显然人所具有的这些知能是先于“行”,
即先于人的实践而存在的。其后的儒家学者
也大都主张“知先行后”的观点。这里的
“知”,并不是指具体的生活知识,着重指向
的是人心所本有的道德法则。这种知识是先
于实践而存在的,“知”是“行”的依据,
而“行”则是“知”的结果。程颐在论述
“知在行先”时曾举例说:“譬如人欲往京
师,必知出哪门,行哪路,然后可往。”这
种“知在行先”的观念并非轻视“行”,强
调在“知”的指导下身体力行的重要性。朱
熹曾形象地以眼睛和脚的关系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