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12-17 来源:花图问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公元1世纪前后,远在欧亚大陆西部的罗马人,第一次接触到丝绸。公元前30年左右,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写道:“中国人从树叶上梳下的精细的羊毛。”直到1世纪末期,那些拉丁语诗人仍然对“羊毛树”传说深信不疑。也不怪罗马人无法想象桑与蚕的故事,识蚕辨桑、驯化野蚕、养蚕种桑,皆是中国人的创造。

②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源分布中心,时至今日,在中国繁育的桑树有800个品种。上亿年前,雅鲁藏布江流域为桑树提供了原生环境。中国人在国内能找到的野生桑树,有15种之多。这是桑蚕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因素。

③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创造了一个成语“沧海桑田”,以桑田代指大地、农田,形容世事变迁,可见桑树在中国种植之普遍。《山海经》频繁提到桑树,《中山经》有14处关于桑树的描写。《诗经》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子——茂盛、柔嫩、色幽。

④桑树能合成2000多种蛋白质。蚕发现了桑树的秘密,通过啮食桑叶,贪婪地吸收着蛋白质,自己也变成蛋白质的储存者。挑食的野蚕把蛋白质的味道刻入自己基因。而为了对付“害虫”野蚕,桑树试图唤来喜欢吃蚕的鸟类反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⑤然后有一天,人类来了,另一场大戏拉开帷幕。

⑥在桑、蚕、人三者中,最早诞生的是桑,而最晚出现的是人。人为何会加入,结成桑、蚕、人的三角关系? 远古先民“靠天吃饭”,对一切自然都崇拜,包括桑,也包括蚕。

⑦民间的蚕神传说在四川、江南等蚕桑地区,以各种版本流传。在蜀地,人们相信上古有个蚕丛国,国王即为纵目人“蚕丛氏”,教人蚕桑。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奇特的青铜面具,隐约可见蜀王蚕丛纵目传说的影子。翻开正史,被朝廷承认的正统蚕神则另有其人。西汉刘安撰写《淮南王蚕经》,认为“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到了北宋《通鉴外纪》中,又变为“西陵氏之女嫘祖”,嫘祖是中国桑蚕丝绸发明人的说法由此广为流传。

⑧桑蚕丝绸起源早,对经济生活影响大,或许找不到具体的发明创造者,因而才归功于“神”。华夏文明迈出如此重大的一步,其实是由很多无名氏共同走出来的。

⑨远古时期真正的丝织文物更加稀有。然而,寻找“第一缕丝”至关重要。大约150年前,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首提“丝绸之路”。然而,西方学界一直有质疑“丝绸之路”名实的声音。著名丝绸学者赵丰先生说过,人们很重视“丝绸之路”中的“路”,而忽视了开头那个“丝”。

⑩第一个关于蚕丝的考古发现,充满争议。1926年,在山西夏县距今5500年的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学者李济主持发掘出一件“形如花生壳的黑褐色物体”——被切割过的“半个蚕茧”。蚕茧的出土引起轰动,因为它是当时能借以考证中国蚕丝起源的唯一实物凭证,但那整齐的断面、不明的用途,招致了众多的质疑,无法作为中国丝绸起源的直接证据。中国丝绸的故事,必须另有开端。

⑪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辨认出一些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的桑蚕丝线、丝带和绢片,时间距今约4700年。其中一片尚未完全碳化、仍有韧性的小块绢片是经过缫丝加工的家蚕长丝织造。这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最早丝绸实物,从细密程度和丝缕长度可以看出,桑蚕丝绸生产应已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其起源时间甚至比这要早得多。

⑫近些年用上了更加先进的鉴定手段。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诞生了。免疫法技术已在“南海一号”沉船中找到丝蛋白的信号,也在三星堆多个祭祀坑中找到青铜器表面附着的丝绸痕迹。

⑬以钱山漾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以青台村、汪沟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桑蚕丝绸生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平行、独立,既无明显的时间先后,也无明显的传播和承接关系。可见,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给了几千年后的我们开启寻丝的密码。

——本篇文章据《中华遗产》张小溪/文(有改动)

材料二

桑蚕丝绸的起源还有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先民关注蚕,驯化蚕,生产丝绸,很可能是出于原始崇拜。蚕作茧自缚,又破茧成蛾,让他们感到很神奇,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复活或者灵魂升天的力量。

为了保证神奇力量的连续性与安全性,先人们才以万分的毅力去驯化野蚕。“这其中的动力必须来自人类的心灵深处”,这种坚持,想必持续了长久的时间。

战国以后,中国生产力大大发展,人们更趋理性,丝绸的实用性更受到认可,并且成为区别阶层的服饰符号,最终形成享誉世界的中国丝绸文化。

被人类驯化的蚕,颜色从偏黑开始变白,不断进行的蚕种培育,成为丝绸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国人驯化桑树,在桑园中种上了更适合生成优质丝绸的品种,以青、白、黄桑为主,青丝柔软适合做绸缎,白丝适合制作轻纱。

人们发现春天桑叶蛋白质最丰富,春蚕能结出最好的丝,一个拇指大小的蚕茧,可以拔出一千多米长的丝。而中东、欧洲的黑桑与红桑养出的蚕丝粗糙,直到1435年,中国白桑才被引入意大利,此后,丝绸之路另一端的丝织业开始顺利发展。

天、地、人的合力,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

——周旸《中国丝绸:经纬纵横织造锦绣华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养蚕种桑是中国人的创造。罗马人在公元1世纪前后,才首次接触到丝绸,他们无法想象桑与蚕的故事。

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提到了先民种桑养蚕的原因,两位作者都认定先民种桑养蚕源于对自然的原始崇拜。

C.民间关于蚕神的传说版本不一,蜀地人相信蚕神为上古蚕丛国王“蚕丛氏”,而正史的记载则另有其人。

D. “丝绸之路”最初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然而西方学界一直有质疑这一概念名实的声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西出土的蚕茧是我国第一个关于蚕丝的考古发现,然而因其疑点重重,无法作为中国丝绸起源的直接证据。

B.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因此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桑蚕丝绸生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平行、独立。

C.丝绸成为区别阶层的服饰符号,是在战国以后。此时中国生产力大大发展,丝绸的实用性更受到人们的认可。

D.相比于中东与欧洲,中国的丝织业发展更早。直到15世纪,中国白桑被引入欧洲,西方丝织业才开始顺利发展。

3.下列仪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材料二加点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潮汕英歌舞中,领舞者手持蛇走在前面。蛇被视为神秘、祥瑞的象征。

B.蒙古族有祭俄博的习俗。俄博修在山顶上,信教群众在此祭祀山神。

C.山东曲阜每年举行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祭孔大典,尊崇与怀念孔子。

D.古代帝王有泰山封禅的传统。在泰山祭天称作封,在山下的小丘祭地称为禅。

4.材料一的第③自然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论证效果? (4分)

5.材料二的最后说“天、地、人的合力,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具体内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兵卫与葫芦

(日本)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看见一件东西,使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 “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奕奕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来看望做木匠的他爸爸的客人,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

“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

“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听了这话父亲就圆睁着眼呵叱:“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

清兵卫沉默了。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

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

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

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了:“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选自《外国小说欣赏》,略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兵卫热衷于葫芦,居然将一个老头的秃脑袋错看成葫芦,这一细节把他对葫芦专心的程度写得生动毕现。

B.父亲虽然知道清兵卫的爱好,但并不高兴,甚至于后来还将他柱子上的葫芦“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C.教员对清兵卫上课玩葫芦很生气,将葫芦当场没收,后来又去家访,小说写这些是为了表明教员对工作的尽职尽责。

D.清兵卫的爱好不受支持,但他的慧眼和天才,却造就了校役和古董店老板这两个市侩的超额利润,颇具讽刺效果。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一段概括全篇,“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 有意的语焉不详,从而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B.小说语言精练而有表现力,例如写清兵卫上街“看葫芦”,一句“呆呆地站在门前望”就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

C.教员没收葫芦及随后去清兵卫家家访这个突发性事件,既是情节运行的动力,其实又发挥了悬念的作用。

D.这篇小说运用大量的行为描写、心理描写,让读者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去体会清兵卫的内心世界。

8.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主线。(4分)

9.小说结尾意味深长。请你想像后续故事,概述后续情节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總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搜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 ”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 ”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范晔《严光传》)

材料二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 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 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盅》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

益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 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帝疑【A】其【B】光【C】乃各安车【D】玄纁【E】遣使聘之【F】三反【G】而后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领,腰和脖子, “要领绝”是指身首异处,与现代汉语的“要领”意思不同。

B.下,使……顺从,使动用法,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用法相同。

C.除,任命,授职,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的“除”意思相同。

D.之,结构助词,的,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的“之”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光有才学,又是光武帝的少年同学,高官厚禄应该唾手可得;可是在光武帝即位后,他却改名换姓,甘为隐逸之士。

B.侯霸位高权重,和严光有旧交情,他派人前去送信,本想拉拢严光,最后却只得到严光的斥责,他赶快封奏光武帝。

C.严光为了表示对皇权的蔑视,晚上睡觉时故意将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说有客星冒犯皇帝的御座。

D.范仲淹对严光非常敬仰,他到任后,建造祠堂来祭奠严光,又免除了严光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4分)

(2)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 (4分)

14.范仲淹对严光极力颂扬,对光武帝也不乏赞美之词。这两个人分别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钱征君少阳①

李 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②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注】①此诗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征君: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为征士,君为尊称。时钱少阳已八十余岁。②投竿:钓鱼。③姜太公未遇时,在渭水上垂钓,遇文王出猎,被聘为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篇就写“酒”,然后再交待时间,画出主人公在暮春季节饮酒的图景。

B.颔联触景生情,眼前东风袅袅,春意盎然,自己和钱少阳却都已经双鬓斑白。

C.颈联写“投竿”,自然而然地牵引出诗末有关姜太公渭水垂钓遇文王的典故。

D.尾联“如”“犹”说明被聘为帝王师还不是事实,只是一种设想,一种愿望。

16.本诗在构思上体现欲扬先抑的特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以“战士”与“美人”对比,控诉将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伏笔。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点明自己收集史料、分门别类编撰《史记》的初衷是“ , ”,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3)古人对“窗”别有情怀,古诗文里的“窗”,常常传达出作者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感悟, 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对于过量吃糖所产生的诸多坏处,想必大家都 A 。因此,现代社会除了强调戒烟之外,戒“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想要戒掉对糖的念想,也实在困难。怎么办? 专家说了,糖难戒也不能都怪你,实在戒不掉就与之和解吧。

糖是人类生长活动不可缺少的能量供给物质, (甲) ,就像车子跑起来需要加油一样。远古时期的人们,要想保证生命的延续就得尽可能多地获得“能量”,所以要不停地找东西吃。尽管当时还没有“糖”的概念,但是人们慢慢地从味蕾中总结出了经验——带“甜味”的食物似乎更“抗饿”。久而久之,就进化出品尝甜味的能力和对糖 B的青睐,并且牢牢地刻在了基因里。虽经时间的淬炼,这些基因依旧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从这个角度讲,人喜欢吃糖并非什么“坏习惯”,也不可能把“甜”轻易地戒掉。

甜蜜的食物会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不得了,会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因此,每一次吃糖的时候,大脑都会自动浮现上次吃糖时的那种美好体验, (乙) ,以鼓励下次继续吃糖、吃更多的糖。长此以往,无异于落下“甜瘾”:有事没事总想吃点或喝点甜的东西,而且吃得少了还不太满足。这就是“多巴胺抵抗”,类似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下,光靠意志力控制是很难长期坚持的。既然如此,与其跟自己过不去,还不如正确认识糖的利弊,按科学的方式吃糖。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仅仅依靠触觉、视觉等感官粗略地感觉温度。②最常见的是根据自己的体温判别周围物体的冷热程度。③此外,古人还通过观察火候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④特别是在金属冶炼或陶瓷烧制过程中,⑤古代工匠已经根据火焰颜色来判别炉温的技巧。

后来,一种被叫作“火照”的神秘物品出现在陶瓷烧制中,成为烧制陶器时的“神器”。火照也被称为“试火片”“照子”,是用来判断窑火温度的泥坯样品,火照通常为上端打孔的片状物,烧制陶瓷时会与坯料共同放入窑中。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工可以用铁钩从观火孔中取出火照,以观察其烧结程度,这样做就能对窑内温度的变化情况了如指掌。每烧一窑,窑工都要验火照数次;每验一次,即需钩出一个火照。

为什么叫“照子”呢? 据说. 在东汉末期和三周时期被称为“铜镜”的火照到了宋代为避宋太祖祖父赵敬的名讳而被人们将“镜”字改为“照”或“鉴”,故称铜镜为“铜鉴”。后来,人们多称之为“照子”,并被广泛应用于各地的瓷器制作中,人们在不少遗留至今的窑址里都发现过“照子”。“照子”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伴随着中国陶瓷烧制工艺走到了今天。

20.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赏析文段中几个加点的数量词的表达效果。(4分)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六、作文。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把梦想的种子埋进土壤,现实的阳光可能助其开花结果,现实的风雨也可能让它夭折枯萎。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两位作者都认定先民种桑养蚕源于对自然的原始崇拜”错误,由材料二中的“很可能是出于原始崇拜”可知作者并不确定,只是推测。

2、B 因果错位。由材料一“以…的长江流域,以…的黄河流域,…起源与早期发展,平行、独立…可见,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可知,“…是多源的”为结论,而不是原因。

3、C 材料二中的“文化背景”特指后文所说的“原始崇拜”,根据后文对蚕的特点分析,以及材料一相关内容——远古先民“靠天吃饭”, 对一切自然都崇拜, 包括桑, 也包括蚕——一的表述,可以看出这种“原始崇拜”属于对自然的崇拜。选项C属于祖先崇拜,其余三项为自然崇拜。

4、 (4分)主要运用了例证法(或举例论证)。(1分)举《神仙传》等关于桑树的描写,说明桑树在中国种植之普遍、种植历史之悠久。(2分) 多处使用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分)

5、 (6分)①中国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神秘的民间传说、原始的自然崇拜,都赋予了丝绸别具一格的美感。②中国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源分布中心,桑树品种丰富。③中国拥有充满智慧的人民。先人们以万分的毅力驯化野蚕,不断进行蚕种培育;驯化桑树,在桑园种上了更适合生成优质丝绸的品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 C “是为了表明教员对工作的尽职尽责”错误。“教员”其实也是“父亲”的一个意义共生体,小说写这些是为了批评“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

7. D “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错误,小说是心理活动略写,以行为描写来代替心理描写。

8.(4分)①清兵卫热衷于葫芦,有一天买到一个十分钟爱的葫芦,爱不释手;②葫芦在课堂上被教员没收,教员家访后,父亲把清兵卫的葫芦都打碎了;③被教员没收的葫芦辗转卖到高价;④清兵卫改换了爱好,开始以绘画作为新的寄托。(每点1分)

9.(6分) 【示例一】后续情节:清兵卫对绘画的热衷,再次受到父亲及周围其他人的压制;(2分)理由:①这样的情节设计,使大人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悲剧故事重演,(主旨角度) (2分)②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意味,引人深思;(艺术效果角度) (2分)

【示例二】后续情节:清兵卫对绘画的热衷,终于得到父亲及周围其他人的理解与支持;(2分)理由:①这样的情节设计,体现了追求个性自由发展这一思想的最终胜利,(主旨角度)(2分)②构成情节上的反转,为小说增添一点温馨的色彩。(艺术效果角度) (2分)(有其它角度,能够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10.【C】【E】【F】

11. B 《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是意动用法,以……为师。(D. “悟已往之不谏”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 C “对皇权的蔑视”有些过度解读,“故意”的说法于文无据。

13.(4分)(1)侯公听说先生到来,真诚地想马上就前来拜访,但为公事所迫,因此没有如愿而来。

(“诣造”,拜访;“迫于典司”,被动句。关键词各1分,整体大意2分。)

(4分) (2)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 (“微”,无,没有;“遂”,完成,成就。关键词各1分,整体大意2分。)

14. (5分)(1)严光:①不慕权贵,淡泊名利。司徒侯霸与光武帝曾先后拜访,他均拒绝讨好与出仕。②高风亮节,清高自守。他与光武帝为同窗,然光武帝即位后,就隐居富春山耕读垂钓。(3分,概括2分,分析1分)(2)光武帝:礼贤下士,宽宏大量。严光对其不敬,他依然以礼相待,不予计较。(2分,概括1分,分析1分)

文言文译文

材料一

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道,会稽余姚人。严光年轻时就有很大的名声,与光武一同游学。到光武即位时,他改换姓名,躲藏起来不见光武。光武想到他的才能,就派人按照他的形貌寻找他。后来齐地官府上书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服在水泽中垂钓。”光武帝怀疑他就是严光,就备了小车与厚重的礼物,派使者聘请严光,使者往返多次严光才肯进京。光武帝让严光住在城北的驻地,供给他床褥,太官早晚为他提供饭菜。

司徒侯霸和严光一向有交情,他派人送书信给严光。送信的人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来,真诚地想马上就前来拜访,但为公事所迫,因此没有如愿而来。希望趁着天黑,委屈你(到他那里)聚谈。”严光没有答话,于是把书简扔给来人,口述回信说:“君房先生:你位至三公,很好。如果你能身怀仁德,辅佐正义,天下人就会喜悦,如果你一味地阿谀奉承,顺随皇上的旨意,就身首异处。”侯霸收到回信,封好转呈给皇上。光武帝笑着说:“这个狂奴还是从前的那个样子啊!”光武帝当天就来到严光住处。严光躺在床上不起来,光武帝就坐在严光的床边,摸着他的腹部说:“唉,你这个严子陵啊,难道就不能出来帮助我治理国家吗? ”严光还是闭着眼睛不理他,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张开眼睛端详着光武帝,说:“从前唐尧以德治天下,但巢父还是不肯接受天下。士各有自己的志向,你何必要逼我呢? ”光武帝说:“子陵,我竟然无法使你顺从吗? ”于是登车叹息而离开。

光武帝又领严光进宫,与他谈论过去的事情,谈了许多天。光武帝私下问严光说:“我比起过去怎么样? ”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微胖了一点。”于是一同睡觉,严光将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说有客星留犯皇帝的御座,情势很紧急。光武帝笑着说:“我和老友严子陵在一起睡觉啊。”

严光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但他不肯接受,于是到富春山下种田,后人把他钓鱼的地方取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又特下诏书召严光进京,严光不肯来。八十岁那年,在家中去世了。光武帝对此很悲伤惋惜,下诏书命令当地的县令赐给他的家人一百万钱、一千斛粮食。

材料二

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得到预言天命所归的《赤伏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 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后来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后来又归隐江湖,回到富春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 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

在《盅》卦的“上九”爻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在《屯》卦的:“初九”爻辞中说,阳气(帝德)正开始亨通,因而能够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 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15.(3分) B. “春意盎然”错;结合首联“三月”,表明此时为暮春时节,春意已是阑珊。16.(6分)①前三联,首联描写暮春三月,饮酒为乐,看似闲适恬淡;颔联写春日无多,鬓发斑白,看似消极悲观;颈联写隐居生活,看似及时行乐、消极避世。此皆为“抑”,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3分)②尾联则用姜太公的典故,情感突转,既赞扬钱少阳年老而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晚年壮心不已的气概。是为“扬”。(3分)

17. (6分)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3)示例: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轩窗,正梳妆;………(每空1分,错字、漏字不给分)

18、 (2分) A、一消二楚/耳熟能详 B、根深蒂固(每空1分,近义词亦可)

19、 (4分) 甲、人生存下去需要糖 (2分)

乙、从而分泌更多的多巴胺(2分)

20、(4分) ①改为:人类仅仅依靠触觉、视觉等感官粗略地感知温度

⑤改为:古代工匠已经掌握根据火焰颜色来判别炉温的技巧(或:古代工匠已经能根据火焰颜色来判别炉温)(每空2分,指出正确序号即得1分)

21、(4分)①“一窑”“数次”“一次”“一个”连用四个数词,简练准确,真实地再现了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工观察烧结程度的繁琐过程。②表现了操作过程的规范与严谨,凸显了古代陶瓷烧制工艺对细节的重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2、(4分) 改为:火照在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被称为“铜镜”,据说到了宋代,为避宋太祖祖父赵敬的名讳,人们将“镜”字改为“照”或“鉴”。

或:在东汉末期在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火照被称为“铜镜”,据说到了宋代,为避宋太祖祖父赵敬的名讳,人们将“镜”字改为“照”或“鉴”。(能用连贯的语言将三个层次——最初的名称、改名的原因、改名的方式——分隔开来即可得满分,可以是3个、4个或是5个分句。连贯1分,短句3分)

23、 (60分)

核心话题:梦想与现实

二者的关系:①梦想与现实统一,梦想成为现实;②梦想与现实背离,梦想在现实中破灭。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

①现实的阳光——象征顺境,各种充分的主客观条件——助力梦想成真。

②现实的风雨——象征逆境,各种不足的主客观条件——影响梦想成真、导致梦想破灭。

思辨的重点:梦想可能被现实的风雨摧毁,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立意的角度:

1、无惧现实风雨,坚定逐梦前行——面对梦想可能被现实打击应拥有的心态

2、既怀星辰大海,也要脚踏实地——梦想与现实可能产生巨大差异采取的做法

3、梦想的价值在于引领方向,而不仅仅是成为现实——那些可能无法实现的梦想蕴含的意义与价值

建议:切入分44分。能紧扣梦想与现实的关系,有思辨的深度,鼓励给高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