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世界生态文学园地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发现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
所谓生态学原则,指的是生态学相互联系和万物共生平等的信条。人类成为生态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或公民,既不比其他物种高贵,也不比其他物种低贱,是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的同伴,是漫漫自然演进过程中的伴侣。伴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全球蔓延、世界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以及生态学科学的发展,生态文学家们的生态学意识逐渐增强,由朦胧变得明晰,他们甚至直接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从总体上看,20世纪以来的生态文学处处透露出浓郁的生态科学精神。在这些生态著作问世之初,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是如此。
具身性原则指的是生态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身体的描写,凸显人和非人类存在物身体的生物性和跨身体性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共性,从而将人放归自然世界,以抵御人的中心性。该原则旨在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承认和尊重非人类身体的他者性,以强调人的生态责任。对于非人类自然之具身性的描写,往往采取二重书写手法,即突出表现其物质性或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共在现象。许多少数族裔生态文学家不仅重视自然的精神性,而且还特别看重它的神圣性。在他们的眼中,自然是天、地、神、人共栖的世界,因而伤害自然必遭报应。生态文学家,尤其是传记体生态文学家和生态诗人及其著作中的人物,几乎总是身体力行,融入自然,用肉身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而后凭自己的直接经验,甚至遭遇自然时所留下的“伤痕”去确证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先在性、第一性和不可还原性,从而能更深刻地感悟自然,提炼出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沉思考。
如果说生态学原则和具身性原则是生态文学家用于处理人与非人类世界间关系的两条核心原则,那么环境公正就是他们探寻如何在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关联中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的原则。具体而言,环境公正既反对一国内因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的不同而导致在环境资源、环境负担和环境责任等方面的分配不公和环境政策上的歧视性现象,也反对一切形式的国际环境不公和环境歧视,拒斥一切形式的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当然,由于作家自身的文化视域、生存境遇及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仅侧重于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等范畴中的某个或几个侧面,但也因此凸显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总的来看,环境公正议题的复杂性在当代生态小说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揭示,也借助小说最为充分地说明了“生态”与社会之间纠葛的庞杂性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艰巨性。
(摘编自胡志红《生态文学:缘起、界定、创作原则及其前景》)
材料二:
从《诗经》《楚辞》中对自然景物细致描写的诗篇,到后代文人雅士所写的山水诗、田园诗,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生态文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对环境保护的忽视,自然生态面临严峻威胁。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坚定践行,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是时代最忠实的追随者与记录者,于是生态主题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生态文学风华正茂,绿意盎然。梭罗的《瓦尔登湖》、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也都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创作样态,正日益受到作家的关注和青睐。
2012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描写建设绿色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哲夫的《水土中国》反映我国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成就,讴歌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何建明的《那山,那水》是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描写;戴时昌的《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则真实反映了中国治沙治石的成就。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丰富和充实了世界生态文学的宝库,也为世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从当下的文本上看,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生态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最高利益,其核心依旧是人,许多纪实作品在思想性和审美性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也一定会逐步打开、拓展。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源于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下承认万物共生平等。
B.环境公正原则拒绝一切形式的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探寻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
C.独特渊源、哲学根底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中国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D.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为保护世界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可知,相对于其他作家,很多少数族裔作家的生态文学作品还特别看重自然的神圣性。
B.两则材料论证结构不同,材料一为总分总结构,逻辑严密;材料二以中国生态文学发展为脉络展开。
C.材料二指出中国生态文学中的许多纪实作品在思想和审美方面的不足,这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D.梭罗的《瓦尔登湖》、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作品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具身性原则”的一项是( )
A.苏轼《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描写他沉浸于自然情境中,达到了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
B.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用了大量实例和数据,来证明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把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
C.骆英的《骆英7+2登山记录》记叙了他曾登临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和抵达地球最寒冷的两极,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事迹。
D.阿来的《大地阶梯》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讲到嘉木莫尔多山是战神的化身,人们对其顶礼膜拜,从中获得了勇气的故事。
4.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如何让中国生态文学在世界上更好地传播?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你的看法。
【答案】
1. A 2. B 3. B
4.①材料一运用了总分论证结构,首先提出生态文学的基本原则,然后分别就三条原则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②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例如“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中的“一般”等。
5.①创作时遵循世界生态文学的三条基本原则;
②借助外国优秀生态文学作品拓展自身视野;
③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学基因;
④努力提升生态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源于……”曲解文意。材料一第2段只是说“他们甚至直接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提炼出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沉思考”是源于第3段具身性原则中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
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总分总结构”错误。材料一的论证结构是总分结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具身性原则”“旨在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A.《赤壁赋》“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符合该原则。
B.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用了大量实例和数据,把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透露出浓郁的生态科学精神,符合生态学原则,但不符合具身性原则。
C.骆英身体力行,用肉身去接触、感受自然,符合具身性原则。
D.阿来的《大地的阶梯》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讲到嘉木莫尔多山是战神的化身,人们对其顶礼膜拜”,这是重视自然的精神性和神圣性,符合具身性原则。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一运用了总分论证结构,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发现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可知,首先提出生态文学的基本原则。由“所谓生态学原则,指的是生态学相互联系和万物共生平等的信条”“具身性原则指的是生态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身体的描写……”“如果说生态学原则和具身性原则是生态文学家用于处理人与非人类世界间关系的两条核心原则,那么环境公正就是他们探寻如何在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关联中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的原则”可知,然后分别就三条原则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②论证方法上,由“在这些生态著作问世之初,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是如此”“甚至遭遇自然时所留下的‘伤痕’去确证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先在性、第一性和不可还原性”可知,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论证语言上,由“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中的“一般”等可知,论证语言准确严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根据材料一“世界生态文学园地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发现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和材料二“许多纪实作品在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概括出:传播世界生态学的三条基本原则,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
根据材料二“梭罗的《瓦尔登湖》、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也都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创作新样态,日益受到作家的关注和青睐”可概括出:借助外国生态文学作品拓展视野。
根据材料二“从《诗经》和《楚辞》对自然景物细致的描写,到古代文人墨客所写的山水诗、田园诗,都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生态文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可概括出: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生态文学基因。
根据材料二“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是时代最忠实的追随者与记录者,于是生态主题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2012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描写建设绿色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的宝库,也为世界生态保护提供有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可概括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下坚持中国表达,努力提升生态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为世界生态文学和环保提供有益的中国故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春天,天晚了,我来到一个村庄,到一个熟人家去住宿。走进院里,看见北窗前那棵梨树,和东北墙角石台上几只瓦花盆里的迎春、番石榴和月季花的叶子越发新鲜了。
我正在院里张望,主人出来招呼我,还是那个宽脸庞黑胡须、满脸红光充满希望的老人。
我向他说明来意,并且说:“我还是住那间南房吧!”
“不要住它了,”老人笑着说,“那里已经堆放了家具和柴草,这一次,让你住间好房吧!”
他从腰间掏出了钥匙,开了西房的门。这间房我也熟悉,门框上的红对联“白玉种蓝田百年和好”,还看得清楚。
我问:“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
“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
我向他恭喜。他照料着我安置好东西,问过我晚饭吃了没有。我告诉他:一切用不着费心。他就告辞出去了。
我点着那留在桌子上的半截红蜡烛,屋子里更是耀眼。墙上的粉纸白得发光,两只红油箱叠放在一起,箱上装饰着年轻夫妇的热烈爱情的白蛇盗灵芝草的故事,墙上挂着麒麟送子的中堂和洒金的对联,红漆门橱上是高大的立镜,镜上遮着垂璎珞的蓝花布巾。
我躺在炕上吸着烟,让奔跑一整天的身体恢复精力。想到原是冬天的夜晚,两个彼此爱慕共同上进的年轻人走进了新生活;第二年秋季,侵略者来了,年轻的丈夫推开身边的一个走了,没有回顾。
二年前,我住在这里,也曾见过那个年轻媳妇。个头矮小,但身材匀称,微微黑色的脸,低垂着眼睛。除去做饭或是洗衣服,她不常出来,对我这样的外人尤其生疏,偶尔从跟前走过,脚步都是紧迈着,斜转着脸,用右手抚摩着那长长的柔软的头发。
那时候,虽是丈夫去打仗了,我看她对针线还是有兴趣的,有时候女孩子们来找她出去,她常常拿出一两件绣花的样子给她们看。
然而,她现在出去了,扔下那些绣花布……她的生活该是怎样地变化着呢?
一九四一年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杂记》,有删改)
文本二:
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姑娘的脸惨白惨白的。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子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凄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苇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苇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儿,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去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芦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话,既是因为“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又接了媳妇出去学习,也是因为把“我”当成自己人。
B.文本一中写年轻媳妇做饭、洗衣服,对针线有兴趣,以及绣花布等内容,显示了她是千万普通劳动妇女中的一员。
C.文本二中“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是因为“我”这身着装让她们误以为“我”是敌人。
D.文本二中妇人说“这里靠不住”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四面八方是枪声”,“我”是军人,且只是“一个人”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写“白蛇盗灵芝草”和“麒麟送子”等装饰,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凸显年轻媳妇出去学习的难能可贵。
B.文本二中的“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既是写具体的芦苇,也写出了景这样的普通姑娘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能安定自己。
C.两则文本风格相近,均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积极向上的抗日军民形象,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言简意丰,意味隽永。
D.两则文本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让人有亲切感和代入感,既可以帮助表达感情态度,还能更好地调动读者参与二度创作。
8.《投宿》中的老人和《芦苇》中的嫂子都是文中的次要人物。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他们的作用。
9.孙犁曾说:“我们愿意看到令人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去接近悲惨的东西。”这体现了孙犁的创作理念。请简要阐述该理念在两则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6. C 7. A
8.①衬托主要人物。比如,用老人的开明和对晚辈工作的支持正衬媳妇出去学习做法的积极向上;用嫂子衬托景的冷静和坚定。
②构成了主要人物社会环境的一部分。老人和嫂子在生活中陪伴着年轻媳妇和景,分别是年轻媳妇和景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我”和嫂子的对话及嫂子和景的对话,使整个故事呈现出连贯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
9.①文本没有写年轻媳妇与丈夫分别的痛苦和无奈,也没有写姑嫂二人在战乱中避难的悲苦凄惶,而是凸显她们开始觉醒和进步,给人希望。
②文本没有展示悲惨的环境,比如残垣断壁、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等,而是呈现家人亲切、家园温馨可爱,如老人家的环境,姑嫂情深、老人为孩子骄傲等,呈现了朴素而又深厚的亲情,给人温暖和希望。
③文本没有呈现战争带来
艰难困苦,没有描绘惨烈血腥的战斗画面,没有传递痛苦、绝望和仇恨等灰暗情感,而是赞美军民互助、军民同心等情感,传递出抗战胜利的希望,例如景对“我”的无条件信任和帮助,老人把“我”当自己人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是因为‘我’这身着装让她们误以为‘我’是敌人”错误,由原文“‘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可知,她们被惊吓到,是因为“白布西式衬衫”容易暴露“我”的身份,情势如此危险,“我”竟然没有换装,她们担心,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错误,“白蛇盗灵芝草”表现的是“年轻夫妇的热烈爱情”,“麒麟送子”表达的是对新家庭添丁添口的祝福,这些都传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选项曲解文意,过度解读。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从表现主要人物看,由原文“‘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可知,用老人的开明和对晚辈工作的支持正衬媳妇出去学习做法的积极向上;由原文“‘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等可知,用嫂子衬托景的冷静和坚定。
②从表现社会环境看,由原文“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可知,老人和嫂子分别是年轻媳妇和景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虽然是次要人物,但他们构成了主要人物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也很重要。
③从情节发展看,由原文“我问:‘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可知,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展现情节的重要手段,在对话中次要人物推动了相关故事情节的发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艺术手法、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①文本一年轻媳妇新婚时和丈夫分别,但她做针线,和女孩子们一起出去,讨论绣花的样子,没有抱怨和痛苦,“‘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可见,后来新媳妇也去学习,求上进;
文本二“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可见,姑嫂二人的善良、镇静、对同志的关心;
文中的女主人公们没有与丈夫分别的痛苦和无奈,也没有在战乱中避难的悲苦凄惶,而是凸显她们开始觉醒和进步,给人希望和力量。
②文本一“走进院里,看见北窗前那棵梨树,和东北墙角石台上几只瓦花盆里的迎春、番石榴和月季花的叶子越发新鲜了”,“屋子里更是耀眼。墙上的粉纸白得发光,两只红油箱叠放在一起,箱上装饰着年轻夫妇的热烈爱情的白蛇盗灵芝草的故事,墙上挂着麒麟送子的中堂和洒金的对联,红漆门橱上是高大的立镜,镜上遮着垂璎珞的蓝花布巾”,可见环境温馨、幽美、朴素;文本一孩子们自己上进,老人为孩子骄傲;文本二姑嫂相伴、患难不离;
所以文本没有展示悲惨的环境,比如残垣断壁、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等,而是呈现温馨美好的家园,朴素而又深厚的亲情,给人温暖和希望;
③文本一“‘不要住它了,’老人笑着说,‘那里已经堆放了家具和柴草,这一次,让你住间好房吧’”,文本二“她看看我的衣服:‘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可知,文本没有呈现战争带来的艰难困苦,没有描绘惨烈血腥的战斗画面,没有传递痛苦、绝望和仇恨等灰暗情感,而是赞美军民互助、军民同心等情感,传递出抗战胜利的希望。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己亥,制:“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上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更议定律令,宽绞刑五十条为断右趾,上犹嫌其惨,曰:“肉刑废已久,宜有以易之。”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改为加役流,流三千里,居作三年。诏从之。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 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材料二:
太宗制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故当时言无不尽,而治得其理。然则以是为尽听言行政之理乎?抑有未尽然者。治惟其人,不惟其法。以王珪、魏征为谏议大夫,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而太宗之明,足以折中群论而从违不爽,则可矣。必恃此以立为永制,又奚可乎?命官图治之道,莫大乎官各明其守,而政各任于其人。庶务分治于六官其属详其目其长持其纲皆有成宪之可准也。或举,或废,或倚法而挟奸私,或因时而为斟酌,各以其所效之成能为得失;然而有待于天子宰相之裁成者,则太宗之制,令五品以上更宿内省,以待访问,固善术也。下有利病得达于上,而上得诘其勤怠公私以制其欺;若夫小有过误,则包含教戒而俟其改。如使谏官毛举细过以相纠,则大体失而争党起于细微,乱世之所以言愈棼而事愈圮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太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庶务分A治于B六官C其属D详其目E其长F持其纲G皆有成宪之H可准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的,确实、明确,与成语“众矢之的”“有的放矢”中的“的”意思不同。
B.善,形容词,好,与《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善”意思相同。
C.而,表顺承关系,与《谏太宗十思疏》“莫不殷忧而道著”的“而”用法不同。
D.俟,等待、等候,与《诗经·邶风·静女》“俟我于城隅”的“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胄依据法律与太宗据理力争,最终说服了太宗,并且前后多次冒犯太宗而执行法律,达到国内没有冤案的治理效果。
B.有人建议让太宗用狡诈的方法试探大臣的忠佞,太宗认为君主如果使诈,就不能要求大臣耿直,于是拒绝了这个建议。
C.太宗命令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官员入朝议事,都要有谏官相随以随时进谏言,王夫之对这一做法予以全面的肯定。
D.如果谏官对事情的细枝末节抓住不放,就会使大体有失,这也是在乱世之时说得越纷乱越处理不好的原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2)下有利病得达于上,而上得诘其勤怠公私以制其欺。
14.王夫之认为“治惟其人,不惟其法”,如何理解他的这种观点?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进行说明。
【答案】10.CEG
11. C12. C
13.(1)没过几天,有假冒被发觉的人,太宗要杀掉他。
(2)下边的利弊能够得以传达到朝廷,皇上也能够责问大臣的勤勉懈怠和公私之情,用以制约他们欺骗的行为。
14.①“治惟其人,不惟其法”的意思是治理国家重在人,不重在法律。
②执法官员要公正、守法。材料一中的戴胄作为大理少卿,不畏皇权,坚持依法办事,体现了人在执法过程中的重要性。
③君主的明智、包容。唐太宗听取裴弘献的建议,改断趾之刑为流放之刑。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节选自《资治通鉴》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主要探讨了唐太宗时期的施政方式以及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材料一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出太宗在执行法律上的坚持和重信义的特点。材料二中,王夫之阐述了他对太宗治国策略的思考,提出治国应以人为根本,而非单纯依赖法律和制度。他批评了在细节上吹毛求疵可能导致的政务失衡,强调了官员的道德品格与治国能力的重要性。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各种政务分别由六官治理,六官的属官详细制定具体条目,六官之长掌握大纲,都有既定的法规可以遵循。
“庶务”是主语,“治”是谓语,“于六官”是后置状语,故在C处断开。
“其属”是主语,“详”是谓语,“其目”是宾语,“其属详其目”与“其长持其纲”句式对称,故在E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意思不同,确实、明确/靶子。句意:不能明确地知道是谁。/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B.正确,意思相同,都是“好”。句意:你的策略虽然好。/要选择他们好的地方来学习。
C.不正确,用法相同,都是表顺承关系。句意:足以调和众人的议论而决定取舍没有差错。/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而治理成效显著的。
D.正确,意思相同,都是“等待、等候”的意思。句意:就加以包容教导并等待他们改正。/在城的角楼上等待我。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王夫之对这一做法予以全面的肯定”错误,材料二中王夫之对太宗“制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这一做法并非全面肯定,“抑有未尽然者,治惟其人,不惟其法”,认为治理国家重在人,不重在法律,不能完全依赖这一制度。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未几”,没过几天;“诈冒”,假冒;“有诈冒事觉者”,被动句,“觉”,被发觉。
(2)“利病”,利弊;“达”,传达到;“诘”,责问;“勤怠”,勤勉懈怠;“制”,制约。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分析文本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如何理解作者“治惟其人,不惟其法”的观点,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这是基础。“治惟其人,不惟其法”的意思是治理国家重在人,不重在法律。
②在材料一中,执法官员戴胄忠清公直,不畏皇权,坚持依法办事。对于诈冒资荫者,太宗欲杀之,戴胄认为应依法流放,最终说服太宗。这体现了执法官员在执法过程中的重要性,即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条文,还需要有公正、守法的执法者来执行法律。
③唐太宗听取裴弘献
建议,改断趾之刑为流放之刑,体现了君主的明智和包容。君主在治理国家过程中,能够听取合理建议,做出正确决策,也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己亥年,太宗下诏:“从今以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员入朝议事,都命令谏官跟随,有失误就进谏。”
太宗让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人与学士、法官重新商议制定法律条文,将五十条绞刑改为断右趾,太宗还是嫌其残酷,说:“肉刑废除已经很久了,应当用其他刑罚来代替。”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求改为加役流,流放三千里,服劳役三年。太宗下诏听从了他的建议。
太宗因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为大理少卿。太宗因为候选官员大多伪造资历和门荫,敕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处死。没过几天,有假冒被发觉的人,太宗要杀掉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太宗生气地说:“你想守法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说:“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陛下愤恨候选官员的欺诈,所以想杀他们,但是既然知道不可以这样,又依据法律来裁决,这是忍住一时的小愤怒而保存大信用啊。”太宗说:“你能执法,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太宗而执行法律,言辞如同泉水涌出,太宗都听从了他,天下没有冤案。
有人上书请求除去奸佞之臣,太宗问:“奸佞之臣是谁?”回答说:“我居住在民间,不能确切地知道是谁,希望陛下与群臣交谈,有时假装发怒来试探他们,那些坚持道理不屈服的,是正直的大臣,畏惧皇威顺从旨意的,是奸佞之臣。”太宗说:“君主,是源头;臣子,是水流。使源头混浊却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的。君主自己使用欺诈手段,怎么能要求臣子正直呢!你的策略虽然好,我不采用。”
材料二:
太宗规定谏官跟随宰相入朝议事,所以当时言论无所不尽,而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然而,这就能认为是完全听从言论、施行政治的道理吗?还是有不完全这样的地方。治理国家重在人,不重在法律。以王珪、魏征为谏议大夫,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而太宗的英明,足以调和众人的议论而决定取舍没有差错,这样是可以的。一定要依靠这个来确立为永久的制度,又怎么可以呢?任命官员谋求治理国家的方法,没有比官员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而政务各自由合适的人来承担更大的了。各种政务分别由六官治理,六官的属官详细制定具体条目,六官之长掌握大纲,都有既定的法规可以遵循。有的施行,有的废除,有的依靠法律而夹杂奸私,有的根据时势进行斟酌,各自以他们所取得的成效作为得失的标准;然而有待于天子宰相来裁定的,那么太宗的制度,让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在宫内值宿,以等待询问,确实是好办法。下边的利弊能够得以传达到朝廷,皇上也能够责问大臣的勤勉懈怠和公私之情,用以制约他们欺骗的行为;如果是小的过错,就加以包容教导并等待他们改正。如果让谏官抓住细枝末节的过错来相互纠察,就会使大体有失而在细微之处产生争斗朋党,这是乱世之时言论越纷乱事情越败坏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狂 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④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②篠: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滋润。④厚禄故人: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操守。
B.颈联有举一反三之效:故人音信全无,何况新交;幼子尚且面带饥色,家人更不必说。
C.尾联“欲填沟壑”写尽心中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D.该诗将赏心悦目之景与可悲可叹之事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16.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说“老夫聊发少年狂”,请分析苏轼和杜甫“狂”的异同。
【答案】
15. C
16.异:①苏词以一“狂”字笼罩全篇,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气冲斗牛,亲射老虎,以少年孙权自比,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尽显东坡狂劲。
②杜诗先写草堂美景,再对比生活窘境,最后以“疏放”二字来迎战世间风雨,杜甫的“狂”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贫贱的不屈。
同:③苏轼和杜甫的“狂”,都是面对困境时,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写尽心中的消极与无奈”说法有误。尾联表达的是诗人虽饱经患难,却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同:杜甫的狂是一种“疏放”的洒脱。虽然自己生活艰辛,却仍然欣赏生活中的翠竹轻摇,雨润荷花,始终用一种倔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可见,苏轼和杜甫的“狂”,都是面对困境时,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异:《狂夫》首联写居住环境,诗人在饱经丧乱后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心情舒展旷放。颔联写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与颈联写自己靠故人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故人音信断绝,自己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几近饿死的情况下,诗人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显出诗人的狂态。尾联写诗人饱经患难,却从来没有被生活的磨难所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打击,表明了杜甫的“狂”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贫贱的不屈。
苏轼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尽显东坡狂劲。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几乎句句见“月”。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虽未着一个“月”字,却用拟人的手法写尽了月无论如何也驱赶不走的缠绵缱绻。
(3)“酒”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但有些文人在诗文中不爱直说“酒”,喜欢用酒的别称雅号或与酒有关的器皿来指代“酒”,借此抒发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赢粮而景从 ③.玉户帘中卷不去 ④.捣衣砧上拂还来 ⑤.人生得意须尽欢 ⑥.莫使金樽空对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赢、景、捣、砧、拂、须、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人体的免疫系统分为两种,一种是获得性免疫,比如打疫苗后产生的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力;另一种是自然免疫,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自然获得的免疫,或者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后产生的对该病原体再次侵入的不感染状态。
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我们的免疫系统已经具备自我更新和升级的能力,能随时识别并清除大部分入侵机体的细菌和病毒。然而,有些病毒依然能成功躲过免疫系统的监视,侵入正常细胞,并复制出更多病毒。当病毒复制到一定数量,就激活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开始大规模清除受感染的细胞。这一过程可能会促使我们出现发烧和虚弱的症状,但这是机体正常的治疗反应。第一次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微生物致病的所有过程记录下来。① ,免疫系统就能够根据“记忆”,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地作出反应。
你在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情绪不稳定,往往容易生病,这是动物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的表现。 ② ,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紊乱,进而出现各种疾病。因此,促进动物神经正常活动, ③ 。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有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答案】
18.①如果同样的微生物再次入侵人体
②当动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时
③对增强免疫力有重要作用
19.当病毒复制到一定数量,机体的免疫功能就被激活,开始大规模清除受感染的细胞。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我们出现发烧和虚弱的症状。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句“第一次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微生物致病的所有过程记录下来”和后句“免疫系统就能够根据‘记忆’,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地作出反应”等信息可知,此处是假设同样的微生物再入侵身体后,免疫系统作出是“记忆”反应,故补写内容为“如果同样的微生物再次入侵人体”。
②根据前句“动物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和后句“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紊乱,进而出现各种疾病”可知此处是说动物神经系统紊乱,免疫系统的功能会跟着它紊乱,故补写内容为“当动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时”。
③结合“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紊乱,进而出现各种疾病”的语境可知,此处谈的是“促进动物神经正常活动”对增强免疫力的重要作用,可填:对增强免疫力有重要作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为:
“就激活了机体
免疫功能”主谓不搭配,没有主语,承前省主语应为“病毒”,和后面的谓语“清除”不搭配,改为“机体的免疫功能就被激活”;
用词不当,“致使”意为推动达到一定目的,应改为“导致”。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题干和选项C中的“你”都是泛指,没有指具体,而A、B、D三项都是特指。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三万里》以诗人高适的回忆为线索,带着观众一起梦回大唐,呈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数十位大唐“顶流”诗人的群像。观众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感受繁华都市,也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穿行大漠边塞;一起在江城五月的黄鹤楼共赏玉笛飞声,也在烟花三月一同徜徉锦绣扬州。有网友评价说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
这种“浪漫”,包含中国式的视觉表达和审美理念。电影里,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段被许多观众 ① 。倏然间出现飘逸的白鹤、激荡的江浪、璀璨的银河,上天入海、自由驰骋,诗仙的想象力通过先进的光影技术展现出来,带来视觉的享受,也蕴含辽阔的诗心。
这种“浪漫”,离不开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意蕴。据统计,《长安三万里》中出现了48首诗词,有小朋友们能跟着背诵的《静夜思》《春晓》,也有《燕歌行》《蜀道难》等流传千古的名篇。“小时候背的诗,是长大后才懂的人生”。儿时即使是全文背诵,也不过是 ② ,只有体会过人生百种况味,才能真正读懂此中真意。短短几行文字,能穿越千年时光,让一代又一代人 ③ ,其间蕴含的追寻理想、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等精神气质力透纸背、历久弥新,这正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魅力所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21.①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②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③之动容(回味无穷)
22.①句式整齐,两两相对;②引用(化用)诗句,画面感强;③语言典雅,富有诗意。④丰富文章内容,再现了盛唐气象。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提到《长安三万里》的浪漫,又重点提到李白吟诵的《将进酒》。该句形容观众在观影后对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段进行赞美,故填写“津津乐道”或者“赞叹不已”。“津津乐道”,指很有兴趣地谈论。“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
第二空,前文使用假设的关联词语引出小时候对诗歌全文的背诵,后文说到只有长大了才能体会出其中味道,说明在小时候的背诵并不能真正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到其深厚的情感,只是表面将诗歌背诵下来,所以对诗歌的理解非常浅层、非常有限。故填写“一知半解”或者“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一知半解”,知道、理解的只是一丁半点,形容知道得片面,理解得肤浅。“囫囵吞枣”,指不加咀嚼地把枣儿整个吞下。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死记硬背”,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
第三空,前文句子的主语是“短短几行文字”,文字能穿越千年,文字能让人怎样。结合后文诗歌中蕴含精神气质历久弥新,可知,应该是文字的内容让人难以忘记,或者引起人的共鸣。故填写“为之动容”或者“回味无穷”。“为之动容”,为此脸上出现受感动的表情,形容受到感动。“回味无穷”,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语言特色的能力。
“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感受繁华都市”“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穿行大漠边塞”运用对偶的手法,句式一致;“在江城五月的黄鹤楼共赏玉笛飞声”“在烟花三月一同徜徉锦绣扬州”,句式整齐,两两相对。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是直接引用诗歌,“江城五月”“玉笛飞声”,“烟花三月”是对诗歌的引用和化用,让文段语言典雅,富有诗情画意。
对有关唐诗内容的引用和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再现了盛唐气象,画面感强,引人向往,仿佛让人看到了盛唐气象,感受到了一个诗意盎然的时代,也表达了作者对唐诗由衷的赞叹,对盛唐时代发自内心的向往。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二章)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课文中也有不少经典语句,给我们以人生启迪。请以上面语句中的一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材料共3句话,第一句话出自《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前半句强调个人、国家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并且困难很多,难度很大,但是,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斗,最终就会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第二句话出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意味着不应一味吃别人剩下的东西,一味地模仿、学习,而是应当创新,走出自己的路。
第三句话出自《论语》十二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强调人应当学习他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避免自己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三句话,三个角度,每个角度都是一个立意。题干要求“以上面语句中的一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意味着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即可,注意合理引用。
【立意】1.勇敢面对,英勇奋斗,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2.切忌一味模仿,学会创新创造;
3.见贤思齐,学习他人长处,学会反省自己。
【素材】1.见贤思齐,追得是贤人如何贤,要看到事物的本质。王羲之学书法,集百家之长,学的是前任如何运笔么、,先修身养性,后写书法,最后在书法界占有一席之地。孔子教育我们的是学习贤人们的优点,化为我们自身的长处,而不是单单的浮于表面,重要的是为什么,而不是结果。在现在社会物质的诱惑下,人们曲解的“见贤思齐”,我们往往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就单单想靠模仿来出名,在看到自己举手投足一副明星样时就飘飘然了,以为自己真的了不起,殊不知,自己只不过是一匹披着羊皮的狼,本质是没有改变的,你做到的只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
2.“邯郸学步”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这讲的是有一个人觉得邯郸人走路样子很优雅,就着力模仿,结果模仿不成,反而将自己原本走路的姿势给忘记了,最后是爬回了家。不错,这个人有良好的价值观,懂得要见贤思齐,但是他并没有抓住本质,人家邯郸人走路优雅是源于他们的心境,有了平静,闲适的内心,自然而然就表现在走路的样子上,而这个人只看到了表面,以为只要外表相似就可以了,结果落得爬回家的下场。在如今的社会中,有许多人追星,盲目模仿明星的样子,却不知道明星之所以能成为明星,与他们在台后付出的汗水。是分不开的。模仿,永远成不了星。
例文:
见贤思齐,齐之有道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是无数人完善自我,达到目标的途径。宋人彭渊材仰慕范仲淹,钦佩狄仁杰,所以认为自己没有耳毛和斜飞入鬓之眉,外型上不像他们。显然,这种从外表上的“齐”,始终不会是见贤思齐的合理性内核。在见贤思齐的思想基础之上,也要注重方法,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齐”。
世人皆知杜甫对李白崇敬到了极点,把他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师和精神偶像。他一生为李白写过几十首诗,无一例外地表达了他对于李白的敬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作品中不能仅能体现他的忧国忧民,还有一种侠义精神。仔细想想,这侠义不就来自于他的“首推”李白吗?为了能与偶像肩并肩,他不断提升自己对文字的掌控力,终成一代“诗圣”,与李白一起,被后世并称为“李杜”。
李白无疑是杜甫心中最为贤德之人,他怀揣着自己的满腔热忱在李白身后紧追慢赶,最终追上了李白通往世界文学大师殿堂的脚步。
著名中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是受她的小学语文老师影响,才最终选择走向语文,走向教师岗位。她曾说,那位老师所带给她的,影响她一生的,一是让她受益无穷的良好阅读习惯,二是对语文本身无穷无尽的兴趣。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在无数稚子心中,对于见贤思齐的初印象就是“我一定要成为像我的老师一样的老师”。当“语文”和“教师”的种子在于漪心中发芽生长,无疑就是见贤思齐最纯良的表现。
固然,有很多见贤思齐的成功经验存在,但还有很多“齐”贤的方法不值得提倡。一心想要与自己的偶像拥有很高的相似度,所以学习偶像的言行举止,甚至通过人为手段改造自己的容颜,显得不伦不类,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还在模仿中迷失了自我。见贤思齐,在于学习伟人对自己认定的事业的坚守,在于坚定信念,向伟人的伟大之处看齐。
求贤之心,人皆有之。见贤思齐,关键在于求贤之道,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离贤明更进一步,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与贤者平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