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973年,因高考交白卷被称“白卷英雄”的张铁生,后来怎样了

2024-12-01 来源:花图问答

1973年,国务院正式通过了《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自1966年便被废除的高考制度得以短暂恢复,这次高考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除了是10年动乱中唯一一次高考外,而且还出现了“分数越高,越不被录取,考得越差,越有可能被录取”的奇观现象。

而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和一个叫做张铁生的人有关,张铁生在1973年高考中的理化考试中,只做了三道小题,交了白卷,结果他不但因此被高校录取,还破例被发展为党员,甚至获得了“白卷英雄”的称号。

那么,这位敢于在高考中交白卷的“高考英雄”,为何不但能顺利地被大学所录取,还被发展为党员了呢?他后来又过得如何呢?

这件事,还要从1966年寄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一封信讲起。

特殊年代的特殊高考

1966年6月6日,北京女一中高三4班、与四中高三5班的同学分别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他们一致认为如今的高考制度过于陈旧,很多的大学为了追求升学率选择“分数挂帅”,直接导致很多优秀青年为了考上大学“钻书堆”,一些分数差的革命青年也因为这项陈旧的制度被高等学校拒之门外,因此请求党中央和毛主席立即废除高考制度。

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这封信十分重视,于7月24日正式发布《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决定从1966年起,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招生不再采取考试的方式,而是采取推荐和选拔相结合来进行,1952年开始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就此被正式废除。

1973年,邓小平正式复出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开始主抓科技教育工作,4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科教组提交的《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决定高校在招生时增加对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科的书面考察。

《意见》中的招生对象虽然只限于知识青年、青年工人、青年农民,以及解放军,但是一大批在农村的知识青年仿佛看到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纷纷奔走相告,摩拳擦掌地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做准备,而这些知识青年不会想到的事,这次难得的高考机会,却因为一个叫做张铁生的人,化为了泡影。

高考风云人物

张铁生于1950年出生于辽西省(1949年1月成立,省会是锦州,1954年撤销)兴城县,张铁生18岁中学毕业后,就跟随母亲前往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并于半年后被当地农民推选为大队仓库保管员。

因为张铁生为人踏实肯干,不久后又被推选为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的队长,并顺利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1973年6月27日,张铁生得到通知,大队经过研究后决定推荐他去参加6月底的高考,然而此时距离高考已经没几天了,再加上张铁生因为要劳动的缘故,根本没时间复习。

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1973年6月30日下午考理化的时候,张铁生整整迟到了20分钟,还好考场正是他的母校,而监考老师还认识他,因此情急之下,张铁生当即选择了跳窗进入教室,监考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还发给了他一张试卷。

张铁生因为没有复习的缘故,拿到试卷后感觉两眼“一抹黑”,仅仅做了三道小题。张铁生想到自己两天前才接到通知参加高考,结果只能交白卷给别人当陪衬,心里不由得感到十分绝望。绝望之余,一种对高考制度的不满油然而生,于是他在试卷的背面写了一封《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

张铁生在信中写道,自己自1968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活动,专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因此没有复习的机会。自己得到参加高考的通知是在27号,两天时间只是匆忙地翻了一下数学教材,对于理化知识只能干瞪眼。

这项只有几个小时的书面考试制度,让那群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顶替了多年来勤勤恳恳工作,为了集体劳动利益放弃个人学习权益的自己,自己心里对此实在感到不满,在信的结尾,张铁生请求领导能对自己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让自己上大学。

高考成绩出来后,张铁生的成绩是语文68,数学61,理化6分。

如果张铁生没有在理化卷子后面写那封信的话,他可能会继续回到大队里发光发热,但是张铁生不会想到的是,就是因为这封信,竟然彻彻底底的改变了他的人生。

张铁生的这封信交上去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动,直到有一天,锦州市招生办公室负责人将张铁生的信件当成一件“奇闻”讲给了时任沈阳军区政委、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的毛远新。

当时,毛远新和江青等人关系密切,1973年的高考是邓小平和周总理亲自推动的,因此素与两人不和的江青专门指示毛远新,让他在辽宁“搞一点材料出来”,将这项制度破坏掉。

因此毛远新知道张铁生的“事迹”后惊喜万分,决定将张铁生树为典型,当天晚上就命人将张铁生的试卷和材料送到了他的办公室里,亲自删去了张铁生在信中提出的“考虑让自己上大学”的要求。

然后毛远新指示手下将这封删改后的信件,于1973年7月19日发表到了《辽宁日报》上,标题为《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并称这是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试卷”。

8月20日,张铁生的这封信件被《人民日报》所转载,张铁生顿时成为了全国知名人物,甚至被称为“白卷英雄”。他也因此顺利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所录取,不久后还正式入了党。

而张铁生引起的这起“白卷风波”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高校不敢唯分数论。一些考得好的学生反而没能被大学录取,而1973年之后高考制度因此再次被废除,直到1977年才再次恢复高考。

1974年3月,张铁生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前往农村,帮助当地的生产队治疗牲畜,还帮助当地的贫下中农训练出了一大批的赤脚兽医,1975年召开的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张铁生正式被推选为人大常委,受到了江青的接见。

正所谓福兮祸所伏,1976年10月江青等人被“一锅端”了后,《山西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二月里的反革命噪音》的文章,开始对张铁生进行批判,张铁生也正式从“白卷英雄”成了一名“犯罪分子”,他不但被撤销了党内外职务,学籍也被开除了,不久之后他就被安上了“反革命”的头衔,然后被判了15年的有期徒刑。

新生活,新开始

1991年,在辽宁省凌源监狱中度过了15个春秋的张铁生服刑期满,正式获释。当张铁生走出监狱后,第一个看到的就是他在铁岭农学院的老同学董礼平,两人在学校期间就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当初董礼平从学校毕业后,选择了留校工作,如今她已经是沈阳农业大学的讲师了。

董礼平见到张铁生后伸出了手,对他说道:“走吧,咱们回家。”

当时的董礼平和张铁生并不是婚姻关系,董礼平的这番话让张铁生因为走出监狱而迷茫的心安定了下来,有一个为了他从26岁等到41岁的女人愿意和他“回家”,未来还有什么好迷茫的呢?

78天后,张铁生和董礼平在兴城县举行了婚礼。

张铁生出狱后仍然不认为自己是一名罪人,他回到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毛主席的遗像前三鞠躬,说道“我一生追随您老人家,您错了我就错了,您要没错那我也没错。”

张铁生结婚后为了养家糊口,准备找工作,他在监狱里面曾给人看过病,因此他想在老家开一家诊所,但因为他不是专业人员的缘故,所以不能办理营业执照,这个想法最终只能搁浅。

当时董礼平有个学生叫做金卫东,金卫东在毕业后选择了下海,在北京康地有限公司任职,当时康地公司有心开拓东北市场,因此将金卫东派到东北担任地区经理。

金卫东到达东北后没多久,就听说了董礼平老师嫁给了当年的“白卷英雄”张铁生的事迹,觉得如果将张铁生拉到自己公司,一定能帮公司带来巨大的“名人效应”,因此决心和董礼平聊一聊。

说干就干,金卫东首先想办法联系上董礼平后,告诉了她自己公司想要招揽张铁生的事情,董礼平知道此事后十分高兴,说自己回家后一定会跟丈夫讲这件事情,在两人分别前,金卫东告诉董礼平,自己过段时间就去她家登门拜访。

几天后,金卫东提着一大堆礼物就来到了董礼平家,不巧的是,此时董礼平正好不在家,金卫东进门后只看到了一个戴着墨镜的中年男子在阳台上听收音机,于是走上前去问道:“您好,我叫金卫东,是董礼平老师的学生,请问董老师的爱人,铁生大哥在家吗?”

听收音机的男子愣了一下,摘下墨镜对他说道:“我就是”。

张铁生听妻子说过金卫东要帮自己介绍工作的事情,因此当他知道来人就是金卫东后十分热情,连忙招呼他就座。就在此时,张铁生听到了一阵“虫子叫”,连忙四下观望了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嘟囔道:“哪来的虫子?”

金卫东愣了一下,然后从腰间掏出大哥大,对张铁生说道:“大哥你别找了,你听到的‘虫子叫’,是我腰里别的这个‘大哥大’的声音,如果有人呼我,我就能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然后我再给对面打回去,这玩意儿就相当于没电话线的电话,也是我们如今的通讯用的工具。”

然后金卫东就当着张铁生的面儿用“大哥大”给对方回了个电话,张铁生对金卫东手里的“大哥大”很感兴趣,对于科技的飞速发展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金卫东通完话后,跟张铁生讲明了自己的来意,张铁生本来对这项工作很感兴趣,但听金卫东说自己所在的公司有美国背景后,二话不说就予以了拒绝,他坚持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才华应该贡献给自己的国家,哪有给外国人、尤其是万恶的美帝国主义打工的道理。

金卫东见张铁生心意已决,就不再劝说,但既然已经跟董礼平老师说了要帮张铁生介绍工作,那也不好半途而废,于是他决定将张铁生介绍给自己的老熟人:辽河饲料公司的“黄经理”。

辽河饲料公司是辽宁当时最大的一家饲料方面的公司,当黄经理听金卫东讲完张铁生的经历后,不由得有些迟疑,他担心张铁生有可能适应不了如今的私企管理模式,但是金卫东亲自给他推荐,他也不好意思当场拒绝,于是让金卫东带对方来公司见一面。

黄经理见到张铁生后,对方干练的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场拍板让张铁生在自己的公司“试一试”,并将他安排到了工厂办公室里当职员,处理一些杂事,而张铁生也没有让他失望,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的出色能力,黄经理对他也十分满意。

因此,当1992年辽河饲料公司准备开拓沈阳市场,缺一个沈阳办事处主任时,黄经理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张铁生。

张铁生在沈阳开拓业务时,因为担心“下海”会被人笑话,所以推销产品时一般不怎么喜欢介绍自己,为此丢掉了一些单子,张铁生痛定思痛之下决定改变自己,学着另外一家饲料公司推销人员的做法,打印了大量的名片,在拜访客户时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名片递上去,并因此打开了沈阳的局面,沈阳办事处的业绩也迅速攀升。

然而就在沈阳办事处稍有起色时,黄经理却担心沈阳的业务做大了,公司不好管理,于是就“空降”了一位经理接管张铁生的业务,张铁生认为这是公司不信任自己的表现,二话不说就离开了沈阳办事处。

而失去了张铁生的沈阳办事处业绩也逐步下滑,没过多久就撤销了。

创业

1993年4月,张铁生找到金卫东,说要和他干一桩“大买卖”: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金卫东对张铁生的这个提议十分心动,当场决定注资,之后张铁生又邀请同事丁云峰、自己在沈阳时的手下员工汪洋一同开办了天地饲料公司,进行饲料生产。

公司成立后,张铁生主要负责的是销售这方面的工作,出狱后这些年的经历,让张铁生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张铁生在销售之余,开始自学关于饲料生产方面、电脑操作方面的知识。

当时负责饲料生产的是丁云峰,当丁云峰知道张铁生打算学习饲料生产方面的知识后十分支持,二话不说就将饲料的配方倾囊相授。

然而让张铁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的公司准备正式投入生产的时候,金卫东和丁云峰却在这一关键时期选择了退出,张铁生的公司险些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但张铁生还是通过借钱和租厂房等方式硬生生的挺了过来,并熬到了天地牌饲料正式上市的日子。

可惜张铁生的饲料因为质量不过关的缘故,导致购买他家饲料的农民家养的小鸡出了问题,张铁生因此赔给人家6万多元现金,公司更加困难,直到他研发出来一种新饲料后才有所改善。

1995年6月,金卫东决心自己创业,从武汉飞回了沈阳,张铁生知道此事后非常高兴,他一直将金卫东看作自己的“恩人”,因此亲自赶往机场迎接这位“恩人”的到来,而此时的天地饲料公司,经过张铁生的不懈努力,已经占领了整个沈阳市场。

1998年,沈阳天地的全部资产被注入到了金卫东创办的沈阳禾丰股份有限公司内,张铁生也就此有了沈阳禾丰的11%的股权,之后张铁生先后在禾丰牧业担任过总监、总裁等职务。张铁生对于公司十分上心,2001年12月他还曾冒着风雪前往凌源指导当地的子公司工作。

假“千万富翁”与真“亿万富翁”

张铁生出狱后只想要过普通人的生活,因此他一直小心翼翼地回避着媒体的追踪。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篇文章的问世,却让他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2003年10月,湖北知音出版集团所属的《打工》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由其记者程龙华所撰写的名为《昔日"白卷英雄"张铁生成"千万富翁"》的文章,张铁生因此再次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大量的记者开始对张铁生进行采访,甚至有人劝他出书,在此之前张铁生从来不接送孩子上学,但他这个“千万富翁”出名了后,担心有人会打他孩子的主意,张铁生不得不每天准时接送女儿上下学。

张铁生对程龙华及《打工》杂志非常不满,因为程龙华给他安上的“千万富翁”头衔是程龙华自己算出来的,对方并没有搞清楚“净资产”与“总资产”的区别,他的资产根本就没有达到上千万,因为对方的夸大其词,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张铁生因此将《打工》 和程龙华给告上了法院。

不过,虽然2003年的张铁生并不是“千万富翁”,但如今的张铁生却已经是实打实的“亿万富翁”,2014年禾丰木业上市后,他的身家仅以发行价计算就达到了1.89亿,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大富翁”。

张铁生2008年正式退休,并和女儿一起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市定居,不再参与公司的日常业务管理。

原本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的一封信,让张铁生站在了时代的潮头,也正是因为这封信让他的青年时光永远地留在了监狱里,出狱时已然中年。结果中年的张铁生没有颓废,选择下海创业并打下了一片江山,张铁生的人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般的色彩。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