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省百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4-12-01 来源:花图问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于传统的突破。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典和五四两个传统。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双面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

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但仅此还不够,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

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比如,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因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对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不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生活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

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强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流传一时的新章回小说,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过于趋旧,在出新上折损了经典性。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

抗战背景下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民族化回归是对五四的反拨与调整,也是五四思想武器的现实运用。张爱玲谈及她创作背后的五四影响,说“只要有心理学家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性显而易见是同作为过去了的过去的决裂,同时又把过去弹射进现在。”抗战时期文学中两大传统的关系也应从这个思路来理解。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代代文学经典正是在对话中生成、积淀,参与着文学传统的生长。

(摘编自张谦芬《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

材料二:

孙犁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生涯时曾反复强调:“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由此可见,“抗战”这一在当时最重大的政治主题,已然成为孙犁多数诗化小说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题旨,他以自己特有的腔调加入到民族抗战的大合唱之中,完成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时代使命。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

在孙犁的抗日小说中,少有对日本侵略者形象的正面描写,作者在这些小说中着墨更多的还是对人民的讴歌:颂扬他们的勇敢、顽强,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同志之爱。这种“正邪对比”原则的自觉运用,使得孙犁一方面能较好地契合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艺政策,另一方面又较好地弥补了自己生活体验上的不足。但孙犁毕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他在借鉴“正邪对比”模式的同时,也摒弃了古典小说对故事奇特性的过分追求,由此也强化了其小说诗化和散文化的效果。从接受效果来看,欣赏这种诗意化和散文化的文体需要更余裕的审美空间和更从容的审美心态,这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需要作家和诗人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显然有些不合时宜。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一些读者会忽略孙犁小说“抗战主题”的存在,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坛孙犁没能成为像赵树理那样广受赞扬的“主流作家”。

人们已经较多地注意到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认为“他笔下的女性之美,既有纯洁、优美、俊俏的外在形式之美,更有新觉悟、新精神与新风采的内心美”。但我们在他众多写到夫妻关系的小说中同样不难发现“新精神”之中的“旧模式”——对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的自觉化用。水生嫂等美丽贤惠的女子都非常坚定地与作为抗日战士的丈夫站在一起,即或有少许的怨言,但那都只是小女子充满爱意的娇嗔,让读者反觉得其形象逼真、可爱。自然,这些女性已经不再是男子的附庸,她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与男子并肩战斗的勇气;但那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识。同时我们要看到,孙犁对这一传统母题进行了极富时代特色的现代性转化;不但“随夫”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人物形象的审美功能也具有了现代品格——这些女性不再是作为男性形象的补充和陪衬,而是成为小说的主角或是成为小说创作动机的主要促成者。

(摘编自任军《孙犁诗化小说的时代精神及其叙事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面对古典和五四两个传统,并在与两大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

B.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

C.孙犁多数诗化小说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题旨就是当时最重大的政治主题——“抗战”。

D.孙犁的小说中着墨更多的还是对人民的讴歌,他摒弃了古典小说对故事奇特性的过分追求,强化了其小说诗化和散文化的效果。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位抗战时期文学作家无法把传统转化为写作中想象性的存在,我们可据此推知他没有将古典和五四两大文化传统有机融合。

B.张爱玲小说将现代质素本土化的方式是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

C.孙犁对“正邪对比原则”的成功运用启示我们,恰当运用传统文学的优秀创作技法,可以让作者找到个人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D.从孙犁众多写到夫妻关系的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传统“夫唱妇随”叙事母题的自觉化用。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汇中国传统的绝句、欧洲传统的十四行诗以及现代诗的特点,是集合各诗结构形式所长而创造出的“混血儿”。

B.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深情的笔调,讴歌自己的保姆,控诉不公正的世界。

C.巴金的《春》《秋》讲述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及分化,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退,是呼吁自由民主、追求人性解放的一面旗帜。

D.孙犁创作的“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在家务事、儿女情中见时代风云,让人体会到“热土难离”等传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五四文学的特点。

5.在当今时代,文学创作如何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一下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伤逝

——涓生的手记

鲁迅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交往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主人是一个小官,自住着正屋和厢房。他只有夫人和一个不到周岁的女孩子,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极其安闲幽静的。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份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叔,她早已闹开,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然而这倒很清静。

我的路铸定了,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在局里使坐在办公桌前抄,抄,抄些公文和信件;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

我所预期的打击果然到来。双十节的前一晚,我呆坐着,她在洗碗。听到打门声,我去开门时,是局里的信差,交给我一张油印的纸条。我就有些料到了,到灯下去一看,果然,印着的就是:

局长谕史涓生毋庸到局办事

秘书处启 十月九号

我很踌躇,不知道怎样措辞好,当停笔凝思的时候,转眼去一瞥她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又很见得凄然。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她近来实在变得很怯弱了,但也并不是今夜才开始的。

我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我们的往事,提到文艺,涉及外国的文人及作品,如《娜拉》《海的女人》等,称赞娜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

“是的。”她沉默了一会,说,“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不一样了。可是的?你,——你老实告诉我。”

我觉得这似乎给了我当头一击,但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

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醒,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

我们总算度过了极难忍受的冬天,这北京的冬天;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

然而觉得要来的事,却终于来到了。

这是冬春之交的事,风已没有这么冷,我也更久地在外面徘徊;待到回家,大概已经昏黑。

我照常没精打采地回来,一看见寓所的门,也照常更加丧气,使脚步放得更缓。

但终于走进自己的屋子里了,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

正在错愕中,官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

我的心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我要离开吉兆胡同,不得已去拜访一个久不问候的世交。他是我伯父的幼年的同窗,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吧,一登门便很遣门房的白眼。好容易才相见,也还相识,但是很冷落。我们的往事,他全都知道了。

“自然,你也不能在这里了,”他听了我托他在别处觅事之后,冷冷地说,“但那里去呢?很难。——你那,什么呢,你的朋友吧,子君,你可知道,她死了。”

我惊得没有话。

“真的?”

“自然真的,我家的王升的家,就和她家同村。”

我知道他是不说谎话的;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四周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

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礼,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的聪明了,这是多么轻松简洁的事。

然而子君的葬礼却又在我的眼前,是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

(节选自《彷徨》,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交代了小说写作的目的,与尾段相呼应,结构紧凑。

B.小说采用心灵自剖的方式表现涓生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变化,心理描写真实,性格鲜明,形神兼备。

C.涓生拐弯抹角称扬娜拉的果决,是为了暗示子君应该“果决”地与他分离,凸显了对子君的不满。

D.“虚空”在文中多次出现,表明处处充斥着严威和冷眼的社会缺少温情与包容,是进步思想的坟墓。

7.关于文本第二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我”仗着子君逃出这寂静和空虚,是因为“我”利用子君的死,离开了这里。

B.“寂静和空虚”一方面是因为破屋偏僻,另一方面是因为子君已去,只剩“我”一人。

C.“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等意象,既反映了当时的环境,又暗含了“我”的心境。

D.“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反映了“我”身处过去的“家”的恍惚之感。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有什么含义?

9.请分析小说为子君设置的死亡结局的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使士卒敢进而不敢退,逃一寸者,必惩之以重刑,故可以取胜也。法①曰:“罚不迁列。”

隋大将杨素,御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将对敌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者不下十数人,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三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二三百人复进,还如向者。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

(节选自《百战奇略·罚战》)

材料二:

太宗曰:“严刑峻法,使众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此何由乎?”

靖曰:“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况又王寻、王邑不晓兵法,徒夺兵众,所以自此败。臣案《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充济焉。”

太宗曰:“《尚书》言:‘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周功。’何谓也?”

靖曰:“爱设于先,威设于后,不可反是也。若威加于先,爱教于后,无益于事矣。《尚书》所以慎戒其终,非所以作谋于始也。故《孙子》之法万代不刊。”

太宗曰:“卿平萧铣,诸将皆欲藉伪臣家以赏士卒,独卿不从,以谓蒯通不戮于汉,既而江汉归顺。朕由是思古人有言曰:‘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其卿之谓乎?”

靖曰:“汉光武平赤眉,入贱营中案行。贼曰:‘萧王推赤心于人腹中。’此盖先料人情必非为恶,岂不豫虑哉!臣项讨突厥,总蕃汉之众,出塞千里,未尝戮一扬千,斩一庄贾,亦推赤诚存至公而已矣。陛下过听,擢臣以不次之位,若于文武则何敢当。”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法:指《司马法》,据说是姜子牙所著兵书。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将A对敌B辄C求人过失而D斩之E多者F百余人G少者H不下十数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指迁移,与《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中的“迁”意思相同。

B.盈,指充满,与《望海潮》“户盈罗绮”中的“盈”意思相同。

C.“栗”,战栗,发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栗”意思不同。

D.“当”,抵挡,与《<老子>四章》“当其无,有车之用”中的“当”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素治军严整,他的军队中如有违反军令的就立即处死,绝不宽贷。

B.杨素在与敌军交战时,先派三百个人进攻敌人,如果战士打败且活着回来,就全部杀掉他们。

C.李靖用打仗的胜败情况各不相同,不可以根据一件事来推断所有的情况,来回答唐太宗的疑问。

D.李靖平定萧铣后,各位将领都想登记前朝官员财物赏赐士卒,只有李靖没有这样做,太宗认为李靖就像蒯通一样文武双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

(2)此盖先料人情必非为恶,岂不豫虑哉!

14.李靖对战争中的恩义与惩罚有哪些看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①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拢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则所谓“合欢树”似即连理梧桐。古诗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词人重回苏州经过阊门时,想起了已长眠地下的妻子,悲从中来。

B.三、四句使词人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形象地刻画出了词人的孤独与凄凉。

C.“原上草,露初晞”,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意象,运用对比手法将“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悲叹。

D.“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意象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

16.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和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开学典礼上,光明学校的校长引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 , ”表达了他自谦的态度。

(2)李明暑期去成都旅游时,专门去参观了武侯祠,参观时,他想起《蜀相》中的“ , ”,不免叹惋诸葛亮壮志未酬、事业未竟,却英年早逝。

(3)“樽”指酒杯,也写成“尊”,在古代诗文里多指代饮酒,并以此表达作者饮酒时的心情,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文坛的A_____________,自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叹为观止,以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研究专家的出现为《红楼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从诗的形式看,有古体诗、近体诗等;①_____________,包括了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红楼梦》中的诗词是美的,韵味美,感情美,更为重要的是《红楼梦》中的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而写。大观因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她们的诗词风格却B_____________。她们写的诗就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②_____________,也知道是谁写的:(甲)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乙)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丙)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同时《红楼梦》中诗歌意象、技巧、语言也有极大讲究,写尽缱绻情思,自问世以来以其细腻的文字笔触、可触摸的情感质地、动人的精神力量,直击人心,回味悠远。

有人问叶嘉莹先生:“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叶先生答道:“我以为不会。③_____________,是融入自己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理想意志而写的,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所以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C_____________,这部文学巨著中的诗词也令人口齿噙香,发人省醒。不仅我们品读《红楼著梦》中的诗词,能洞悉人物内心,触摸鲜活生命,更能深刻传染到中华诗词文化一脉相承的气韵。

18.请在文中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根据文意,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人物姓名。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被评论家蒋勋称为“青春王国”,请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分析大观园里人物的青春之美。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的“双十一”比往年早了大约半个月,天猫早早开启了预售,京东也开启了大促活动。然而人们对于“双十一”的热情正变得越来越淡。虽然有定金玩法、会员发放红包,还有跨店满减、会员优惠、充值优惠等一大波优惠活动,但复杂的玩法让人精疲力竭,最后也并没有优惠多少。遥想最初的玩法,“双十一”就是店铺参加,平台补贴,简单直接有效。这个IP做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简单。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D

4.①反叛传统,如文学作品中多反映离家、反抗父权的主题。②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③作品西化,内容、语言上学习西方。

5.①在思想上,向文化传统寻找传统文化因子,在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在形式上,关注传统文学形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②紧扣表达意图,借鉴传统模式、母题,进行现代性转化,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③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对西方文化进行本土化过滤,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

【解析】略

6.C 7.A

8.①在“我”告诉子君“我”不爱她后,子君选择离开只是时问问题。

②“我”和子君的分开也是迟早的事。

9.①呼应开头的“悔恨和悲哀”,使小说结构严谨。②丰富小说意蕴,子君由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形象,到安于家务、平庸怯懦的家庭主妇形象,到最后无路可走,重返封建大家庭后死去的悲剧结局,引人深思爱情的本质,思考女性怎样才是真正的独立。③深化了主题,反思女性解放。造成“子君们”悲剧命运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子君的悲剧揭示出女性解放不应只停留在婚姻自主层面,而应该棚底打破传统枷锁,改革社会观念,变革社会制度,培养女性真正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解析】略

10.BEG 11.A 12.D

13.(1)将帅在士卒尚未亲附之时就处罚,他们就会不服从;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而受到处罚仍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

(2)这大概就是预先料想到人情一定不是为恶的,难道不是预先考虑到这一点吗?

14.①实施严峻的刑法需要以能加恩义为基础,否则很难成功;

②爱要施于先,威要施于后,顺序不可颠倒;

③把赤诚的心交存给天下,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杀戮。

【解析】略

15.C

16.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

【解析】略

17. 以吾一日长平尔 毋吾以也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示例: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略

18.示例:A.鸿篇巨制 B.各有千秋 C.毋庸置疑

19.甲:薛宝钗 乙:史湘云 丙:林黛玉

20.①语序不当,“不仅”应该放在“能洞悉人物内心”的前面。②用词不当,“传染”应该为“体会”。

21.示例:①从诗的内容看 ②即使不署名 ③中国古人作诗

22.示例:①大观园中宝黛共读《西厢记》的情节尽是“青春王国“里的青春之美。②那次黛玉忽见宝玉捧着一本书阅读,问及何书却支支吾吾说不出口,好不容易说出《西厢记》,黛玉拿过来读完“只觉余香满口”,后来宝玉还打趣地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引得黛玉脸红。③在当时《西厢记》是禁书,这一情节的描写诠释了青春中敢突破封建礼教枷锁,沉醉于好文字、热爱文学,珍重友情的青春之美。

【解析】略

23.

【详解】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从材料可以看出人们对“双十一”越来越冷淡,是因为其过于复杂的优惠模式,导致消费者费了很大的脑力,结果却是白忙一场。从材料中,我们能知道简单直接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凡事如此,越是简单直接,就越能更快速地找到事情的本质,把事情做好。越是考虑过多,就会把事情变复杂,反倒束手束脚,难以成事。考生可以从上述分析中自找角度行文。

立意参考

1.做减法就是在做加法

2.大道至简

3.抓本质,减繁杂

4.凡事过于周全,反受其害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