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朱永新: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教育的减法?

2024-11-29 来源:花图问答

朱永新,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首届 IBBY-iRead爱阅人物奖获得者。

出版16卷本"朱永新教育作品"、《致教师》和《未 来学校》等。作品版权输出美国、法国、德国、西班 牙、俄罗斯、韩国、日本等,被译成28种语言。被评 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为了公共利益" 年度人物等。获得2022年"一丹教育发展奖"。

他于2000年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 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全国各地约8600所学校近600万师生加盟实验,践行新教育理念。新教 育实验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

他是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联席主席。

【朱永新专栏】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教育的减法?

原创作者|朱永新

来源|节选自朱永新著《教育的减法》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教育的减法?

简单地回答: 尊重生命,追求幸福,珍惜人之为人的机会。

01 请把教育的减法与生命的意义联系在一起

如果我问父母:你尊重孩子的生命吗?你珍惜孩子 独立个体,一生仅有一次的人之为人的机会吗?我相信 有父母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但是,如果我问父母:你 愿意让孩子少做题多睡觉,少参加培训班多去户外捉 呢?答案就很难说了。

为什么呢?

归根结底,在于我们没有把教育的减法与生命的意 系在一起。在我以《教育的减法》为题写作这本小书的时候,我想,我应该先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把教育的减法与生命的 意义联系在一起。

生命本身的意义是什么?生活本身的目的是什么?我希 望我们从这个角度谈论教育的减法与减法的教育,而不是一 个简单的功利主义的取舍。不管对谁来说,人之为人的机会 只有一次。一旦你开展了人生的旅程,就会发现,你一生的 质量可以用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相乘来看,其实你所要做的是 让自己的长宽高变好,而不是在比较当中超越别人的长宽高。你只能在个体有限的生命空间里去做选择,那就是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或者是最好的自己,这是整个生命最大的意义,也就是活出自己来。

现在很多父母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要自己的孩子活成他们理想中的模样,或者说活成"邻居家的孩子"的模样;他们要孩子实现自己曾经没有实现的梦想,成为自己的骄傲和荣耀。

大家看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的"谷爱凌热" 。谷爱凌在中国的热,本质上是一个教育问题,不是一个体育问题,很 多父母在她身上看到的是功利主义的成功,而不是生命的意义,不是每一个生命如何焕发与生俱来的色彩。

有人问我,如果谷爱凌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她还会不 会成为今天的谷爱凌?我觉得这个问题,仅仅拿来问中国人 是不公平的,这个问题也可以用来问美国人、欧洲人,问全 世界的虎爸、虎妈、虎学校、虎老师。大家放在中国基础教 育的语境下追问我们自己,是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功利主 义的成分过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过轻,从老师到父母再到全社会,都过于看重成功,教育成了父母心目中通往成功的 桥梁。

20多年来,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发起新教育实验?我 说,要让学生、教师和父母都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人家又问我,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回答他们, 首先,教育应该是幸福的,应该让师生和父母都能够享受教育 的幸福,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智慧的挑战和成长的快乐, 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尊严与教学的乐趣。其次,教育应该是完整 的,是身心灵的完整的统一。教育应该培养完整的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受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天,我们在学校读书,既是受教育,也是过生 活,教育与生活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要完整地结合在一起, 千万不能把今天接受教育理解成明天过上幸福生活的手段,教 育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幸福,而不是其他。

02 我们对子女的期待不应该是群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把成功当作生活的目标,把教育当作手段,是我们对教育生活方向性的误解。

回头看我们的历史,我们对成功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世俗化的,是通过权力、财富化解身份的焦虑,而不是追求生命本身的意义,不是你过得幸不幸福。我们读《史记》, 你看秦始皇出游的时候,威震四海,气势恢宏,刘邦说"大 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本质上讲的都是 身份的比较。我们先不讨论史书记载的是不是真的,它记载的是刘邦、项羽心目中生命的意义,它也鼓舞着后人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衡量生命的意义,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不能说刘邦、项羽在那个时代说这样的话有什么错,但我们不能用他们那个时代的志向,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激励今天的孩子。这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我们先不说拿历史上穿越千年的帝王做比较,拿精英中的精英、英雄中的英雄进行对比对不对、妥不妥,为人父母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对子女的期待不应该秉承这样的思维,今天我们对子女的期待不应该是群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而是个体生命意义上的幸福。

我觉得,对孩子有所期待的父母都应该扪心自问:过去几十年,你希望自己做到的事情,有多少真的做到了?你可能每年都喊"我要减肥""我要减重",你再看看结果是怎样的。你能保持住体重不增加就不错了。我认为,多数情况下,父母把对孩子的期待当成了事实, 这是不正常的。少数父母的期待会成功,但大多数不会。这是一个规律。不用做什么大数据测算,你凭经验看看周围的亲朋好友就能发现这个规律。多数父母都会说孩子不够勤奋, 学习自觉性不够,认为应该督促孩子变得更勤奋,约束孩子变得更自觉,这个话有没有错呢?也没错。可是,我们忽视了一点,让孩子变得勤奋、变得自觉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先不说孩子,我们每个人肯定都希望自己更勤奋,希望自己更自觉,但是我们实现了多少呢?比如,很多父亲说 "酒要少喝",前头刚说完后头又喝多了;很多母亲说"要少 玩手机",昨天刚说完今天又刷抖音到半夜。

03 把对孩子的期待当作事实,会让教育苦大仇深

把对孩子的期待当作事实,会让很多人变成不幸福的人, 会让很多孩子的教育生活很不幸福、苦大仇深。的确,有少数俗称"精英分子"的父母,曾经在受到精英主义的教育后,成了社会精英。反过来,他们也希望如法 炮制,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精英主义教育,继续成长为社会精英。但只有一小部分父母勉强成功了。精英父母更容易让孩 子接受精英教育成长为社会精英,这也是教育规律。但是, 这个规律是就概率而言的,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暂且 不说孩子的教育生活是否完整、是否幸福,仅仅就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言,精英父母的孩子接受过精英主义教育,不代 表他就能成为社会精英。如果这个孩子接受了精英教育,并 且立志成为社会精英,但最终这个目标没能实现,会怎么 样?会陷入焦虑,无休无止。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我见过不止一个两个。

这些年来,不管什么样的家庭出身,孩子读书苦的时候 多、乐的时候少,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简单地说, 是大家都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都有意无意地忽 略了幸福本身的意义。

2021年底,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本《大教育家:世界100位著名教育家画传》,我的文字,薛晓源先生的画。有人问我,这100位古往今来的世界级著名教育家中,为什么会有亚里士多德?我说,就凭他能在那个时代提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他就担得起世界级教育家这个称号。

我的朋友,苏州大学法学院原院长、山东大学一级教授杨海坤先生,十几年前,带一群苏州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去浙江大学交流。当时的浙大副校长兼法学院院长胡建淼教授把他们所有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找来,法学院的教授们坐了一排, 然后让杨老师讲话。杨老师左看看没吭声,右看看也没说话, 头不断地在教室里面转,看着大家眉头有点皱,好久之后他 突然说了一句:"你们年纪轻轻的,怎么看上去沧桑得很,搞得像苦行僧,穿衣打扮也不讲究,有的头发都白了,好像不怎么快乐?"杨老师接着说:"读研究生,读博士,读书的目的是啥?如果你们读书的生活不美好,日子过得不幸福,读书干什么?"

当时,胡建淼副校长坐在旁边,半天没反应过来,最后说:"海坤兄,哈哈哈……"然后,其他的学生、教授突然醒悟过来,给杨老师鼓掌,热烈地鼓掌。很多年以后,当时在场的朋友给我说起那个场景,还很兴奋,很感慨。我能理解杨老师真正的关注点是什么。他是法学家不是教育家,但是他把教育生活的目的理解为幸福是对的。如果不能够享受学习、享受教育、享受生活,我们接受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

04 我们的教育生活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的加法太多

我们的教育生活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的加法太多。内容 的加法,学制的加法,还有文凭的加法,让今天的学生不堪重负,严重内卷。

我相信,父母爱孩子胜过爱自己。但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忽略了生命本身的意义,忽略了生命的减法,陷入了加 法教育的"军备竞赛"。

人生的减法,是中国哲学中很重要的一面。你看《红楼梦》,贾宝玉最后为什么出家?为什么没有中进士,当状元,穿红袍,光宗耀祖,重振门庭?曹雪芹这样 安排,当然有他的哲学思考。在我看来,这就是人生的减法, 回到生命本身的意义,这就是减法思维。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甘地,也是一位做减法的高 手。他曾经写过"把自己降为零"的诗句,他节衣缩食数十 年,离世的时候,身边只有一副圆框眼镜、一个铁饭碗、一双人字拖等,总共不到10件物品。英国学者曾经评论说:"甘地的人生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对精要事务的专注能力和对非精要事务的决绝摒弃是他成功的关键。"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 人类的最高目标。我认同这个观点,我们新教育的理念就是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核心就是"幸福"这两个字。 如果今天的教育生活不幸福,未来的日常生活如何幸福?

05 中国哲学经常强调减法思维

我不是哲学家,但我理解的中国哲学,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都是幸福这样的终极目标, 只不过大家抵达幸福的路径不一样。可是,你仔细观察,或多或少,强调的减法思维是相似的。

道家对减法思维的强调是最直接的。《道德经》第十二章 说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町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是在批评贪得无厌的加法思维让人迷失自我、丧失道德。因此,道家倡导"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的减法。

儒家虽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加法,但也看重人 生的减法。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是怎么表扬他最喜 欢的学生颜回的?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你看,颜回的人生 追求是什么?每天一竹笼饭,一瓢冷水,住在破败的小巷子 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贫,颜回无所谓,安贫乐道得很, 根本就不会改变他好学的乐趣。从追求生命的意义的角度看, 颜回在做人生的加法,从世俗意义的成功的角度看,颜回在 做减法。孔子表扬他,表明孔子也认同这样的减法思维。

佛家也有减法思维。有人说,佛法就是减法,我觉得有点道理。佛家谈空,谈因果,谈修行,谈戒定慧,谈慈悲, 谈来谈去,说的还是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减少冤业烦恼、消除祸患。佛家认为,断执念、消业的减法完成之后, 清净无染的"自性本心"才会自然显现。

佛教和道教可能更多是直接的减法思维,儒家则是一种 间接的减法思维,但是总的来说,都还是能够看清楚人生最 根本的方向和目标,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也就是说,追 求成功和追求幸福本身不是不可以统一的,但是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人生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你看贪腐官员忏悔录,所有高官的忏悔录无一例外,都会谈到自己各种欲望的膨胀,最后都是说:"早知道,我就做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比现在好。"很多孩子出了问题后,父母也都在懊悔,早知如今何必当初?其实,大家真正想清楚的时候,都会豁然开朗。

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的节目里讲过一对学霸父母 ,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后来,他们想开了,孩子跟人相处得那么好、那么开心,你何必再去给他增 添烦恼,他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你硬要逼着他去学习,其实没有必要。做一个厨艺家,未尝不是人生一个很好的选择。人生也是这样,每个人的路可能都不一样,你要走别人的路, 到最后你可能就走错了路。

有一位年纪轻轻就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 在儿子10岁左右的时候,就带着他背诵苏轼的《赤壁赋》, 目的是希望孩子长大了,能把人生的减法看清楚。苏轼在 《赤壁赋》里面讲,"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他说世界上所有东西"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 莫取"。

这是中国哲学伟大的地方,提醒我们不要贪恋过多的东西,提醒我们从宇宙当中、从生活当中、从生命当中,体现有和无、多和少、富和贫。

苏轼的弟弟苏辙给哥哥写信,劝他不要那么忙,笑言长寿的秘诀是清闲,得一日休闲如获两日寿辰。你看《菜根谭》 也讲,如果你终身忙碌不堪,纵有百岁亦为夭,你就是获得百年的寿辰,也是夭折。

《菜根谭》也直接谈到人生的减法:"人生减省一分,便 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认为人生如果不做减法,反而千方百计 去做加法,那就等于是用枷锁把自己的手脚锁住了。

有人说,这样的中国哲学太消极,我觉得这不是消极,这是一种生命精神,是一种生存智慧。

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他选择了生命结构、生命时间、生命基础、生命符号四个问题,逐 一剖析中国文化和哲学影响艺术生命精神的内在逻辑点。最终结论是,中国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宇宙间的最高真实。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 体、为最高真实的精神。 我们新教育这几年一直在开发新生命课程,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其他学校没有的这门生命教育课程,最简单的回答是:如果生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生命意义?

注释:

① 朱永新:《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新生命教育论纲》,商务印书馆,2022年5月版。

谷爱凌,2003年9月3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昵称"青蛙公 主"。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获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女子自由式 滑雪坡面障碍技巧银牌和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金牌。她喜欢跑步、 打篮球、弹钢琴、滑雪等,是一位兴趣广泛的"学霸"。

③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载于《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11期。

[英]格雷戈·麦吉沃恩著,邵信芳译:《精要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中文版序,第5页。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行的实现活动",幸福的人 "在一生中都合乎完满的德行地活动着,并且充分地享有外在善……一定要 这样地生活下去,直至这样地死去"。引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 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9页、第32页。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⑦《论语·雍也篇》。

⑨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本文节选自朱永新著《教育的减法》, 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3月第1版,中信出版集团授权发布。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