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推荐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字技术驱动:课堂教学变革的新路径

2025-01-10 来源:花图问答

安丘市文华学校一年级(1)班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音视频营造氛围,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体会诗词的意境。资料图片

在今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一些县域或乡村的中小学,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的课堂教学,限于经验的现象还较为严重,接纳新技术、使用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技术的意识不够强,导致课堂教学改革步伐缓慢,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难以深入推行。基于这一现状,山东省安丘市教科院(以下简称“市教科院”)进行了专题研讨,提出“依托技术抓改革、依托技术提质量、依托技术促发展”的整体工作思路,推出数字技术应用“组合拳”,在安丘市基础教育领域形成强大的应用场,激活了广大教师的内驱力,推动了县域内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

教研员先行,

营造数字课改意识场

意识决定行动。教研员的意识和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意识和观念。教科院要求教研员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牛鼻子”,运用数字技术精准发力,破解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引领教师落实教学常规,提升教师数智化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为了切实发挥数字技术对课堂教学变革的推动作用,市教科院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数字技术培训和研修活动,包括数字化教学设计、教育数据分析、智能教育工具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在组织“研观评议”活动时,立足学生素养发展,从数字化使用视角研学生学、研教师教、研学校评。教研员用自己的数字思维意识影响带动学科教师的思维意识,促进教师形成课改数字化意识,进而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行为。

应用智能工具,

让知识学习可视化个性化

目前,安丘市基础教育领域希沃、鸿合白板覆盖率占75%,全域推进“AI(AR)智能可视化课堂”,全面实现人机对话、课堂与生活对接、现实与虚拟交融。然而,拥有了先进设备、掌握了使用技巧不等于就能实现深度课改。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蔡可强调:“技术不是最关键的,教育要将信息技术用于解决问题。”为此,市教科院聚焦课改,为教师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素养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首先是选准单元、课时核心知识,对照课标找出核心知识对应的素养发展目标,然后依靠AI(AR)等智能工具加持,使抽象的概念和核心知识可视化,让学习场域生活化、社会化,实现育人功能最大化。市教科院把“AI(AR)智能加持下课堂教学效益及学生素养发展效果”作为教学评估指标。

市教科院推动数字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变革,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双师课堂”,邀请优秀教师远程授课,其他教师则在课堂上辅助教学和互动指导。利用AR技术创建虚拟实验室,开展虚拟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突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时间、空间和器材限制。基于AI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推送适合其学习水平和兴趣的学习内容,实现精准教学。借助数字技术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一个教学主题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AI(AR)系统实时提供的反馈和评估数据提升了教师的导学精准度及服务的及时性。教师由原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瞬间生成解决问题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变为“阅读数据分析—选择解决问题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数字技术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自动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复习资料和拓展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移动端随时随地查看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推动评价改革,

助力实现“一生一案”

“一生一案”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科学且精准的个性化评价引领,充分撬动学生的自主发展潜能。在具体实践中,市教科院采取了系统而有效的举措。

“一生一案”主要精心设置了及时(学习任务完成)、扎实(学习过程扎实)、清晰(对于各种学习任务、过程方法清楚明白)、担当(勇于承担各种助学责任)、思辨(对他人表达产生不同程度见解并表达出来)、成效(自己及助学对象有改变)等六个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板块。每个板块设计了三个具有明确指向且易于操作的评价指标。这18个指标共同构成了每名学生的数据采集项,通过严谨而精准的数据采集及深入分析,平台能够为每名学生或某类学生清晰地勾勒出个性、共性的发展方向,并敏锐地指出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而生成详尽且极具针对性的成长报告。

这份报告具备多元的推送功能,可以分类别定期推送给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对于班主任而言,报告能帮助他们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态势,为班级管理策略的调整提供有力依据;任课教师能够依据报告精准把握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情况,从而优化教学设计和辅导策略;学生可以通过报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增强自我提升的动力。

不仅如此,这份成长报告还能够在多种教育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例如,教研员在组织“教学评”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集相关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可以作为研究活动的起点,精准定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重点难点,还可以作为校家社共育的有力证据,促进各方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达成共识,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此外,在学校开展延时服务的走班安排中,这些数据也能够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确保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即时推介”机制,

激发教师深化课改内驱力

市教科院每年设置数字化专项研究课题,申报数量不设上限,研究成果成熟一个、转化一个、推介一个,并且优先提供各种资源支持。

在教学教研工作中,教师在数字化技术创造性使用方面的小突破、小技巧,会获得线上“即时推介”,被通报推广的成果还可用于职称晋升、评优树先。“即时推介”机制极大地激活了教师及管理者的创造力,实施效果非常显著。

在数字技术工作推进初期,市教科院频繁通过线上线下推介市直和乡镇的数字实验校。短时间内,这些学校的教师和校干能力显著提升。有的学校充分利用各区域智慧教育平台“观评议课”,解决线下活动交通拥堵、路途遥远等问题;有的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程教学”资源,探索出不同层级教师的发展路径;还有的学校将市级数字技术专项课题做成品牌,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学校和教师借助数字技术减少了许多共性、机械性、重复性工作,在“教学评”多个维度都探索出轻负高效的改进路径。

两年来,市教科院走出了一条拥抱新技术、深化新课改的育人之路,推动数字技术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作者系山东省安丘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10日 第06版

作者:曹化宗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