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那个高考作文只写28个字,数学交白卷被校长录取的小伙,后来咋样

2024-10-27 来源:花图问答

那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看着空白的卷子,他一筹莫展。这是张数学卷子,可他出生于传统教育世家,对这些高深的数学符号完全是二丈和尚摸不到头。

无可奈何,他只能交了一张白卷上去。卷子放到监考老师手上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大学生涯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开始了!可他还是想要最后一搏。

下一场是国文考试,整张卷子只有两个题目,让考生二选一作答。凭借着从小的积累和心中压抑不住的呐喊,他想都没想就选择了更难的那项——描写一下对生活的感悟。

而他的作文只有短短的28个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无底的苦海!

三行短诗入了闻一多先生的眼,也成了他扣开青岛国立大学的开门砖。

书香世家,满腔抱负

1905年10月8日,臧克家在山东潍坊诸城臧家庄里诞生,这是一个日渐衰落的地主家庭。

臧克家出生的县属于古琅琊,跨越千年的岁月,秦始皇还来过这里,在这里的石头上刻下书画,一直到现在当地还保存着有名的琅琊刻石。

而臧家庄坐落于城西南十八楼,盘踞在一个偏僻的小山岭上。

臧家庄旁还围绕着两座山,一座名曰常山,一座是马耳山,东坡先生在密州任职时,就很喜欢攀登常山,还在这里留下诗句“试扫北台看马耳”。千年的文化底蕴一直萦绕着这座小小村落。

整个臧家庄都充斥着浓烈的文学氛围,臧克家的家族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臧克家的祖父、曾祖父都曾为清朝廷效力,在前清取得过不大不小的功名。

这样的书香世家除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自然必不可少地带上了几丝封建传统的味道。这份封建也让臧克家的父亲继承了,更何况臧克家的父亲还是从法政学堂毕业的。

对待规矩,更是看重。不过,在臧克家八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而他的父亲也患有肺病,常年咳嗽,后来病情逐渐严重,开始咳血。

所以,臧克家虽是文人世家,但他的家境日渐衰落,总是陷入贫困的窘境。

小的时候,臧克家一直和贫苦人家的孩子一起玩乐,也是在这段亲自与贫苦大众接触的岁月里,臧克家从小就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他深知农民的不易,也对贫困有了深入骨髓的了解。

直到现在臧克家还能记起当初和乡间伙伴们唱的童谣:山老鸪,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炕头上,出啦出啦吃面汤,吃完面汤想他娘,他娘变了个屎壳郎,碰了南墙碰北墙。

这样肆意地玩耍岁月一直持续到臧克家八九岁的时候,臧克家开始上私塾。

臧克家的祖父和父亲都极爱诗,也深受儒家文化的洗礼,两位老人都是严肃不苟言笑的,放到现在就有一点老学究的味道了。

而对小小的臧克家而言,他总是不敢接近祖父。可每当祖父念起诗的时候,那些严肃全都离他而去,常年无笑的脸上饱含深情。

祖父教臧克家念诗,一字一句地教他,不光嘴巴念,还足之舞之手之蹈之。虽然这个时候的臧克家还不太懂这些诗是什么意思。

但祖父的热爱深深地影响了他,即使不懂,也能背得滚瓜烂熟。祖父不仅诗念得好,更是写得一手好字。

每年春节,祖父总要亲手写对联。堂屋里的对联年年换,每年都由祖父挥毫写下前人的诗句。

年少的臧克家站在一旁帮祖父按着纸,看祖父笔走龙蛇,大笔一挥就是最璀璨的中国诗词华章。

臧克家对待文学简直就是信手拈来,在他十二岁的时候,臧克家上了本村的初级小学校。不过两三年,他就可以背熟六十多篇古文,像长文《滕王阁序》、《吊古战场》等。

臧克家年迈之时都能完整背诵,他不禁感慨道:“相隔近七十年,至今仍能背得出,当年只会啃骨头,如今终于解得其中味,也是获益不浅。“

除了文学上造诣不浅,臧克家的爱国情怀也是自小便有的。

在臧克家上的私塾里,老师最常感慨的就是:堂堂大中华,几千年历史,如今就这样被小日本糟蹋。当局一味隐忍,四万炎黄子孙全都成了亡国奴。

臧克家虽年幼,但他也为之感到悲哀,强烈的爱国火焰在他心里徐徐燃烧。

1919年,“五四运动”闹得举国皆知,也传到了还在读书的臧克家耳中。这一年,臧克家只有十二岁,刚考入县上的“第一高等小学”。

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邱纪明回乡宣传新思想,臧克家听着这些先前的思想,“民主”、“自由”都是课本上鲜少提及的词汇。

臧克家跟着邱纪明四处宣传,带领同学们一起举着小旗高声歌颂自由。

在高校学习三年,臧克家对这些从北京传来的新思想更加了解了,他也想为中国做一点实事,每每想起便觉心中豪气翻涌,他想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写诗。

诗人的诗句最能打动人心,永世长存。也是在高小读书的时候,臧克家的父亲因肺病去世,这一年,父亲才34岁。幼年丧母,青年丧父,臧克家一下就成了一个孤儿。

三行短诗,得到闻一多的赏识

1923年,因父亲去世,臧克家于高小毕业时间推迟了一年半。从高小毕业后,臧克家来到了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学习。

经历了父亲离世后,臧克家的思想更加成熟,他迫切地想要奉献自己,臧克家想要成为一名教育家,用笔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在整个学校里,臧克家的国文成绩都是数一数二,他的作文更是备受好评。在老师的鼓励下,臧克家尝试用白话文写诗。

臧克家还把自己的诗投稿到《语丝》,《语丝》可是当时的国内大刊,往往只会刊登文人大家的作品。可臧克家凭借自己的文章打动主编,刊登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者的文章。

这一年,臧克家20岁,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全国性大刊物上发表作品。臧克家就读的山东第一师范学校一直是所先进积极的学校。

校长王祝晨常常请有志之士来学校做演讲,开阔并启迪学生们的心灵。在这间自由包容的学校里,新文化的潮流迅速席卷每一个角落。

也是在这个时候,臧克家广泛阅读书籍,将古今中外的名著捧在手中,细细研读。但很快,校内的和煦就被破坏了。

1926年开始,奉系军阀张宗昌在山东胡作非为,整个山东都被黑暗笼罩。那时候,臧克家常常觉得喘不过气来,他一度陷入沮丧,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也是在这个时候,臧克家读到郭沫若的《革命与文学》一书,书中所说的“彻底的个人自由,在现今的制度之下,是追求不到的。”

一句话,让臧克家茅舍顿开,他知道错的不是他,而是这个腐朽压抑的社会。臧克家当即去往武汉,寻找武汉的革命政府。

1927年初,臧克家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部队一起讨伐杨森、夏斗寅。可惜,这次革命活动还是以失败告终了。事后,爱国党遭到国民党反扑,臧克家逃亡回到山东。

但这些刻在臧克家骨子里的革命岁月,也带给他颇多感触,臧克家用笔记下这段时光。

1930年,青岛国立大学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考。这个时候我国教育制度还没有统一,高考也是由各个学校自主出卷,考生报考自己喜欢的学校,参加该学校的考试。

而当年青岛国立大学的高考只有两科,一科是数学,另一科是国文。由于从小就在私塾上学,臧克家的国文是一等一的,但他的数学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臧克家听说青岛大学要考数学,本来已经不抱有希望了,但他还是想要试一试,为明年再考做准备。数学考试开卷就三十分钟,臧克家就交卷了。

他交的是白卷,没有办法,实在是一字也不识。监考老师也记住了这个交白卷的学生。下一门考试就是国文,这可来到了臧克家的主场。

整张国文试卷说来只有一道题,一是问考生为什么报考青岛国立大学?二是让考生描写一下对生活的感悟。

两道题中考生自主选择一题进行作答,臧克家想都没想就选择了第二个题目。

这一门考试,他又提前交卷了,他的试卷上只有自己的三行短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无底的苦海!

在当时,写诗并不是一件潮流的事。阅卷老师面对臧克家的三行短诗,有人奉为大作,也有人不置可否。

而当时的院长闻一多先生则是臧克家的欣赏者之一,他力排众议,给臧克家的国文试卷打下98分的高分,这在当年考生中是最高的成绩。

随后,破格录取这个数学零分的考生,将臧克家录取到外文系。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收到青岛国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是臧克家始料不及的事。入学后,闻一多亲自找到臧克家,想要见见这个写下幻光的学生。

两人相见恨晚,闻一多先生更是将臧克家转到中文系,亲自教导他。

臧克家在青岛国立大学最大的收获或许就是认识了闻一多,都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闻一多一度带给臧克家许多诗歌灵感,也是在闻一多的推荐下臧克家才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

1934年,臧克家出版诗集《罪恶的黑手》,彻底斐然整个文坛,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没过多久,抗日战争爆发,臧克家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1938年,臧克家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跟着部队,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在炮火中记录下前线最真实的生活,最紧迫的战况。

回来后,臧克家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写成文稿,一篇用血铸成的长篇报告《津浦北线血战记》,出现在各大报纸上。随后,臧克家又奔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

也是在这个时候,臧克家认识了自己的妻子郑曼,两人在1942年8月结了婚,之后养育了四位儿女。长子臧乐源、次子臧乐安、长女臧小平和次女郑苏伊。

在过去那段从军岁月里,臧克家看着身边的年轻小战士牺牲在战场上,血流了满地,想着每一寸河山都是拿命换来的。革命军不拿群众一分一线,群众爱戴着这群革命战士。

臧克家有感而发,写下《淮上吟》、《从军行》等诗集。解放战争期间,臧克家多次呼吁停战,以和平为重,不要因为个人利益破坏珍贵的和平。

他还做诗讽刺那些宣扬战斗的人。在重庆,臧克家受毛主席邀请参加一场文人座谈会,在会上,臧克家动情叙说自己对和平的渴望。

随后,臧克家前往上海,主编《星河》等月刊,团结了大批进步作家。臧克家说要革命,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1948年12月,上海白色恐怖蔓延,无奈,臧克家转道去了香港。1949年,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来到了北平。后任《新华月报》编委。

这一年,也是鲁迅逝世第十一周年。为了纪念鲁迅,臧克家写了著名诗歌《有的人》。

有的人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有的人虽然还活着,但不过行尸走肉,终日不知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

臧克家的诗总是离不开贫苦大众,他见过太多困难、离别,于是他把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把心中的压抑愤怒全都用笔诉说。

他写辛勤耕耘的农民,写他们“有愁苦、有悲愤、有希望、也有新生,我给了一个个活栩栩的生命,连带着我湛深的感情。”他用诗歌传达苦难,也用诗歌书尽希望。

他的笔下,有军人、渔夫、车夫、婢女、妓女,一个个小人物构成他的整个诗歌世界,他能力有限无法改变这些悲痛的现状,只能用笔记录下所有痛苦,写出最真实的下层民众生活状态。

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臧克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九岁。他是幸运的,跌宕一生得以看见新中国的欣欣向荣,他笔下的劳苦大众也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曙光。

2009年2月5日,臧克家的妻子郑曼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2017年6月21日,臧克家的长子臧乐源因病逝世,享年88岁。

2021年12月21日,臧克家的次女郑苏伊接受采访,向中新网记者,聊起了父亲臧克家在黄埔军校的经历,为人内敛的郑苏伊一直谨记父亲教诲:“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

在中新网记者询问哥哥臧乐安和姐姐臧小平近况时,郑苏伊笑着说:“现在哥哥姐姐,年龄都很大了,都在自己家里安心养老,自己和他们经常会通电话,每年都会一起去给父亲扫墓。”

——完——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