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省泰安市2025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10-25 来源:花图问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

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

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我们已经知道,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只不过是“善推其所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王道不是别的,只是圣王实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

孟子对宣王所说的一切,没有别的,就只是“善推其所为”,这正是行忠恕之道。在这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材料二:

孟子的政治哲学与孔子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者,正也”,他的目的只要“正名”“正己”“正人”,以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凡攻击某派最力的人,便是受那派影响最大的人。孟子攻杨墨最力,其实他受杨墨影响最大。荀子攻击辩者,其实他得辩者的影响很大。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故不但尊重个人,尊重百姓过于君主(这是老子、杨朱一派的影响。有这种无形的影响,故孟子的性善论遂趋于极端,遂成“万物皆备于我”的个人主义);还要使百姓享受乐利(这是墨家的影响,孟子自不觉得)。孟子论政治,不用孔子的“正”字,却用墨子的“利”字。但他又不肯公然用“利”字,故用“仁政”两字。他对当时的君主说道:“你好色也不妨,好货也不妨,好田猎也不妨,好游玩也不妨,好音乐也不妨。但是你好色时,须念国中有怨女旷夫;你好货时,须念国中穷人的饥寒;你出去打猎,作乐游玩时,须念国中的百姓有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痛苦。总而言之,你须要能善推其所为,你须要行仁政。”这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点。这可不是孔子“正”字的政治哲学了。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富民,孟子有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注意的)。后人不知道这个区别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学说的进化,所以爸爸妈妈的分不清楚:一面说仁民爱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诚意。这就是没有历史观念的大害了。

孟子的政治学说含有乐利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讳的。但他同时又极力把义利两字分得很严。他初见梁惠王,一开口便驳倒他的“利”字;他见宋牼,也劝他莫用“利”字来劝秦楚两国停战。细看这两章,可见孟子所攻击的“利”字只是自私自利的利。大概当时的君主官吏都是营私谋利的居多。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最大多数的最大乐利。所以孟子反对“利”的理由,还只是因为这种“利”究竟不是真利。

(摘编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道与霸道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治国之道,它们分别采用德行和暴力作为治国的策略。

B. 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是因为实现王道还需要道德指示和教育。

C. 孟子的思想不仅来源于孔子,而且还有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比如杨墨、佛家。

D. 孟子对君主的个人喜好没有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希望君主从个人感受出发施行仁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

B. 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君王只要用爱的实际行动去推广,就能实现王道。

C. 胡适认为孟子在不知不觉中借用了墨家乐利的观点,在使用时,对“利”又有区分。

D. 胡适认为,不能区分孔孟之间的不同,就不能准确分清“仁民爱物”和“正心诚意”。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孟子“乐利”观点的一项是( )

A.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B. 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C.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4. 冯友兰和胡适在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中“五亩之宅”的材料时,有何不同?

5. 冯友兰和胡适二人都对孔子和孟子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分析,请结合材料谈谈二人观点的异同。

【答案】

1. C 2. A 3. D

4. 冯文是间接引用,旨在提出让百姓提高经济水平的方法;胡文是直接引用,旨在说明妈妈政治的效果。

5. 示例:同:都认为孔子“仁”的思想对孟子产生影响;都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孔子和孟子政治理想的之间关系。异:冯文是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孟子强调对国家的治理;胡文是从结果的角度分析,认为一个是强调正经规矩,一个强调快活安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比如杨墨、佛家”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可知,“佛家”在文中只是一个类比。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无中生有。原文“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中,“井田制”的目的是在平均土地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没有来由。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的意思是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由其中的“恩”可知,强调推行仁政,与“乐利”无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作者论述的“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对应的正式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由此可见,冯文是间接引用。而结合后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可知,作者在这里引用,是旨在提出让百姓提高经济水平的方法。

乙文中,根据原文“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可知,胡文是直接引用,旨在说明妈妈政治的效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和材料二原文“但他又不肯公然用‘利’字,故用‘仁政’两字”可看出两者都认为孔子“仁”的思想对孟子产生影响。

根据材料一原文“在这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和材料二原文“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者,正也’……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故不但尊重个人,尊重百姓过于君主”可看出两者都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孔子和孟子政治理想的之间关系。

材料一“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明确提出了孔子的忠恕之道的对象是个人,而孟子与之不同,重点在于国家治理。由此可知,冯文是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孟子强调对国家的治理。

材料二“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明确提出了孔孟之间的不同,而对于这不同,作者是从“要人……”的结果来阐述的。可见,胡文是从结果的角度分析,认为一个是强调正经规矩,一个强调快活安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邓建华

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父亲破天荒回得早,我有点惊讶,照例去给他打洗脚水。等我找来他的拖鞋,他一声不响侧卧在床。我没有再去喊他。

他总是被人叫去做调解,帮崽多的人家分家,给不和的人家劝架,为受委屈的人家撑腰,就因为他有一个改变不了的身份——老支书。他一出去,一般是三更半夜回。他常常是喝了点小酒回的,一边将皲裂的双脚泡在我给打的洗脚水里,一边给我说道他调解的事,说得眉飞色舞,有鼻子有眼。

这天,他没有讲什么,也没有洗脚。第二天天刚亮,就匆匆出门了。

我问母亲,爹怎么了?

母亲说,不就是昨晚在肖家,没讨到一句好话。

我不解,望着母亲。

母亲就说了肖家三个崽不养爹娘的事,说我爹讲了一通直话,老肖家的大崽不开心了,就说,老书记,你现在在我们家砍斧头,算够狠的了,你们家也有三个崽,但愿以后你家不要别人来做工作。

母亲说,谁家能够保证不出报应崽?

母亲盯着我说这话,或许,她在期待某一种铿锵的表态。然而,我没有。我收拾书包,逃也似的往学校赶。

父亲从凉薯屋场回来,像打了鸡血。

我看见他在菜园子里,钉下了16根木桩,行距、间距都有两米五左右。我估计他要干什么大事,就小心翼翼问了一声。

他说,我到春生爹家取经了。

春生爹是个名人了。一个70岁的单身老头,不要村里的“五保”。自己喂一头土杂猪,种植10棵早熟橘子树。树下种萝卜菜喂猪,猪粪养树。猪大了,杀了腌着吃一年。橘子红了,附近的罐头厂抢着要。每到过年,有崽有女的人家为这愁为那烦,这个光棍老头,却乐滋滋地烤着蔸根火,喜滋滋地数钱。

父亲是瞄准春生爹的目标了。

他不管白天黑夜。开挖着树洞。每一个洞子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晚上,我忙完作业,还没见他收工,就去菜园子叫他进屋洗脚,他还在一铲一铲从洞子里往外送土。一把杉木把锄头丢在旁边,估计是挖到坚硬的石头子了,锄刃上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新送上来的黄土上,已经落下了一层寡白的霜。

我扯父亲上来,满头大汗的他,捡起地上的锄头和铁铲,理直气壮地说,老了,我就靠它们了。是的。父亲说的是它们。没有说你们。

父亲的橘树栽下了。

不是他一个人栽了,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栽下了。

父亲的时间缠绕在橘树上了。他殷勤地给树剪枝、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毫不留情地砍去二十多棵遮住橘林阳光的老杉树。锄头,跟着他出入橘林,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越亮。

父亲自始至终,将橘树当了亲生崽。

三年过后,父亲和左邻右舍得到了丰厚回报。

良种柑橘满满地挂果了。父亲采摘橘子。仿佛在接受他16个崽的供奉。那么神圣,小心翼翼,只差没先沐手,再拿剪刀了。几天的起起落落,搭梯扶架、提篮抬筐、装袋灌篓,柑橘堆满了一堂屋。

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下来一位戴墨镜、提黑色皮包的小胡子,开了一个价。父亲不答应。手扶拖拉机就去了另一家。不一会,拖拉机就拉了满满一车橘子走了。

过了几天,手扶拖拉机又来了,还是小胡子,开了一个价。比前几天少了5角钱一斤。

父亲一句话不说,端着酒杯往菜园子里走。

小胡子付款走人。邻居就围拢了。有人笑道,高价不卖低价售,老书记就是风格高啊。父亲将缺口的锄头咚地敲在地上,回应道,我看大家伙要细细想好,怎么统一定价,要不然,以后就会被这些人吊起来耍。

那时候,还没有谁倡导成立产业协会、合作社什么的,父亲看出了销售环节的端倪。

是的,接下来的几年,每年都是丰收年。可是,最近几年,每一个橙黄的橘子,都成了父亲和左邻右舍悬着的心。谁都知道,集镇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各式各样的水果堆积如山了,最不受待见的就是橘子。

满山橘子,挂在树上,慢慢连采摘的兴趣都没有了。秋后,橘子在树上;严冬,橘子在树上。父亲病倒的那年,一场冰雪将满园的橘树扫荡得呜呼哀哉。

父亲的伤口从脖子到胸口到腹部,那道疤痕,像一棵枯萎的橘树。

在那些日子,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着父亲,给了他最大的慰藉。他在遗书里,表达了他对儿女的满意。这个老早就指望16棵橘树养老的固执的人,被橘树榨干最后一点激情后,还是接受了儿女的孝敬。

父亲是患食管癌去世的,我一直遗憾的是,没有在他还能进一点流食的时候,给他榨一杯橘子汁。父亲走后的第二年,我回老家的菜园子寻找,想看看那年冰冻后的橘树,是否还有一两个树蔸发了芽,如果有,我就要做个盆景,搬回来,好好养着,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

我家的菜园子,杂草丛生,发芽的橘树蔸却没有一个。当我转身离开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父亲那把锄头还挖在草丛里。锄头已经锈死,锄头把也腐朽得不成形了。我跪下来,将锄头周边的杂草除尽。我那瘦得不成人形的父亲啊,最后没能拔出这把锄头,居然让这把锄头至今还咬在菜园子的肩头。

我拍了一张照片。

在某次乡村振兴座谈会上,我传给许多同仁看。

我说,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没有向母亲表态会孝顺而是逃走了,因为“我”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为下文“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父亲做了暗示。

B. 文章运用了正、侧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父亲呵护橘树的殷勤,如锄头“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越光”就是侧面描写。

C. “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这句话照应了前文中父亲将橘树看作亲生崽的情节,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D. 文章标题充满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中“刮骨疗伤”一语表现了“我”深重的乡愁,有强烈的感染力。

7. 关于文中“春生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生爹的故事表现了农民身上勤劳能干,自食其力,不依赖他人的精神。

B. 父亲从春生爹家取了经,得到启示,春生爹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 春生爹养老的事和肖家养老的事形成对比,意在批判农村普遍养老难的问题。

D. 春生爹的形象和父亲的形象相得益彰,互相衬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8. 橘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评论道:“邓建华常常别开生面,以小见大,融情于理,将原乡的至德要道、淳朴民风浓缩在字里行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6. A 7. C

8. ①橘树串联文章的内容。文章重点叙述了父亲种橘树、卖橘子等内容,橘树的兴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橘树的兴衰烘托了小说的氛围。橘树的繁茂烘托了父亲劳动有得的喜悦,橘树的衰落、死亡烘托了父亲衰老、死亡的悲伤。

③橘树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种橘树、卖橘子表现了父亲独立自强、勤劳能干、看重尊严、有远见的形象特点。

9. ①选材新颖独特,别开生面,作者选取了橘树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叙述父亲的一生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

②以小见大地描绘了原乡生活中的至德要道和淳朴民风。通过描述父亲种植橘树的细节,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辛劳与坚持,反映出农村社会的整体风貌。

③在情感表达上,作者通过父亲调解邻里纠纷、劝解不孝子孙的行为,融情于理地展现了对孝道和人际关系的重视,情理交融,富有感染力。文章中多次体现了父亲作为老书记的行为,彰显了乡村社会重视孝道和邻里和睦的传统价值观。通过对村民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的描写,作品凸显了乡村社会的淳朴民风,既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鉴赏能力。

A.“这为下文……做了暗示”错误,根据后文“在那些日子,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着父亲,给了他最大的慰藉”可知,“我”家兄弟姐妹的孝顺是对“我”逃走没有回答母亲的一个补充交代,“我”没有向母亲表态会孝顺而是逃走了,属于直接说明,对下文并没有暗示的作用。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对比……批判农村普遍养老难的问题”错误,根据后文“在那些日子,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着父亲,给了他最大的慰藉”“这个光棍老头,却乐滋滋地烤着蔸根火,喜滋滋地数钱”可知,肖家养老难的事件是个别事件,不能代表农村普遍现象,批判不是着意点,本文主题是为了赞美父亲的形象,此处分析背离了小说主题。另外春生爹养老的事和肖家养老的事也不是对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作用的能力。

首先,橘树串联文章的内容。根据原文“他不管白天黑夜。开挖着树洞。每一个洞子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父亲的时间缠绕在橘树上了。他殷勤地给树剪枝、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毫不留情地砍去二十多棵遮住橘林阳光的老杉树”“是的,接下来的几年,每年都是丰收年。可是,最近几年,每一个橙黄的橘子,都成了父亲和左邻右舍悬着的心”等可知,父亲的栽树、橘树的丰收以及最终橘树的凋零,构成了文章的主要情节线索,也推动了父亲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其次,橘树的兴衰烘托了小说的氛围。橘树的繁茂烘托了父亲劳动有得的喜悦,根据原文“那么神圣,小心翼翼,只差没先沐手,再拿剪刀了。几天的起起落落,搭梯扶架、提篮抬筐、装袋灌篓,柑橘堆满了一堂屋”,“满山橘子,挂在树上,慢慢连采摘的兴趣都没有了。秋后,橘子在树上;严冬,橘子在树上”可知,橘树烘托了父亲衰老、死亡的悲伤,文中用“父亲的伤口从脖子到胸口到腹部,那道疤痕,像一棵枯萎的橘树”来表达父亲随橘树的衰落、死亡而衰老、死亡的状态。

最后,橘树表现了人物的形象。根据原文“他殷勤地给树剪枝、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毫不留情地砍去二十多棵遮住橘林阳光的老杉树”“父亲看出了销售环节的端倪”可知,父亲种橘树、卖橘子的种种行为中展现了他的独立自强、勤劳能干、看重尊严、有远见的性格特点,文中用橘树形象生动地体现了父亲这些形象特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根据原文“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我回老家的菜园子寻找,想看看那年冰冻后的橘树,是否还有一两个树蔸发了芽”可知,文章在表现乡愁和父辈生活的题材上,选取了橘树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叙述父亲的一生,而非直接讲述父亲的日常生活或情感冲突。通过橘树的种植、成长、丰收、衰败,形象地展现了父亲的辛勤劳作、生命历程及最终的命运。这种选材新颖独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体现了“别开生面”。

根据原文“他殷勤地给树剪枝、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毫不留情地砍去二十多棵遮住橘林阳光的老杉树。锄头,跟着他出入橘林,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越亮”可知,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聚焦父亲种植橘树的细节,展现了农民的辛劳与坚韧。橘树不仅仅是普通的农作物,更象征着父亲对家庭的责任感与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细小的事件,反映了农村社会的整体风貌和时代变迁中的农民命运,体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根据原文“他总是被人叫去做调解,帮崽多的人家分家,给不和的人家劝架,为受委屈的人家撑腰,就因为他有一个改变不了的身份——老支书”可知,作者通过父亲调解邻里纠纷、劝解不孝子孙等行为,巧妙地融情于理,展现了乡村社会对孝道和人际关系的重视。父亲作为村里老书记的形象,通过这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突显了乡村社会中维护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重要性。这种情理交融的叙述方式,使得文章充满感染力,感动人心。父亲与村民们的互动,特别是他无私的帮助和对橘树的悉心照料,表现了乡村社会中至德要道的传承,以及人们对家庭责任、孝道和邻里和睦的坚守。这些描写既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让人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旧唐书》第166卷)

材料二:

上召学士于三殿对奏,论政事。拾遗白居易言事抗直,曰:“陛下错。”上色庄而罢,令翰林使密宣承旨李绛对。上曰:“白居易小臣不逊,须令出院。”绛因切论曰:“臣闻主圣臣直,宥过莫大。自陛下开纳谏诤,容受善言,小臣然后敢极论得失。从而怒之,则是缄其口。若从顺陛下,则安敢发言论?况居易所言,志在裨益,言虽太直,事涉不私。伏恐众议以为陛下恶闻直谏,斥出正人,非所以发扬圣德,纳谏诤也。”

上悦曰:“依卿所奏。”遂待之如初。

(唐李绛《李相国论事集》)

材料三:

太宗曰:“朕每思言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匹夫之间,出言不善,人或记之,成其耻累。朕则四海之主,出一言失所,亏损岂同匹夫者邪?”公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 若有亏失,古人以为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之所诚慎。”

(唐王方庆撰《魏郑公谏录》)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而又请[A]罢河北[B]用兵[C]凡数千百[D]言[E]皆人之难[F]言者[G]上多听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与《石钟山记》“舟行适临汝”的“舟”用法相同。

B. 见,表被动,相当于“被”,与《陈情表》“慈父见背”的“见”用法相同。

C. 素,一向,向来,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素”字意思相同。

D. 伏,俯伏,与屈原《离骚》中“伏清白以死直兮”的“伏”字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绛认为白居易之所以不避死亡的惩罚,不论事情大小都要进谏,正是为了报答陛下的大力提拔,陛下不应该阻拦白居易直言进谏。

B. 宰相武元衡被盗贼刺杀后,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抓紧捕贼。平时就厌恶白居易的人,批评白居易作为宫官,不该议论政事。

C. 李绛认为陛下广开言路,听取谏言,接受善言,小臣才敢于极力论述得失,如果臣子顺从陛下或害怕触怒皇帝,那就没人敢发表言论了。

D. 魏征认为君主位居四海最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有过失,古人认为就像日月的亏蚀一样,人们都看得见,实在像陛下所应当谨慎戒备的那样。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色庄而罢,令翰林使密宣承旨李绛对。

(2)朕则四海之主,出一言失所,亏损岂同匹夫者邪?

14. 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李绛为白居易的辩护理由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CEG 11. B12. B

13. (1)皇帝神色庄重地结束了讨论,命令翰林使密宣承旨李绛前来应对。

(2)我作为四海之主,说一句话缺乏依据,损失难道能与普通百姓一样呢?

14. ①在材料一中,李绛为白居易的辩护理由是白居易的直言是因为感激皇上的提拔,而非轻率发言。

②而在材料二中,李绛的辩护理由则是白居易的直言是出于对皇上的忠诚和为了国家的利益,如果因此被斥退,会让众人误以为皇上不喜欢听直言,这不利于发扬皇上的圣德和纳谏的形象。

【解析】

【导语】这三篇文言文展现了唐代官员直言进谏的风貌和君臣互动的复杂性。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而遭遇挫折,但李绛的辩护显示了对谏言制度的维护和对皇帝开明态度的期望。材料三则通过魏征的言论,强调了君主言行的重要性和慎言的必要性,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对谏言的重视。这些材料共同揭示了唐代政治文化中谏言的重要性和官员的忠诚与勇气。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久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一共几百上千字,都是别人难以说出口的,皇帝大多听从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请罢”作谓语,“河北用兵”作宾语,故应在C处断开;

“数千百”作定语修饰“言”,故应在E处断开;

“上”作主语,“多听纳”作谓语,故应在G处断开。

故应在CEG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当面/乘船。句意:白居易也当面陈述意见。/我乘船到临汝。

B.错误。表被动,相当于“被”/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可译为“我”。句意: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大多被皇帝听从并采纳了。/慈爱的父亲就离开了我(去世)了。

C.正确。句意:当时又有向来就厌恶白居易的人。/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D.正确。表示俯伏思量,而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通“服”,保持,坚守。句意:我担心众人议论,认为陛下厌恶听到正直的谏言,排斥正直的人。/保持清白,为正义而死。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B.“平时就厌恶白居易的人,批评白居易作为宫官,不该议论政事”错,原文是“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可见,批评白居易作为宫官,不该议论政事的是宰相,而不是那些平时就厌恶白居易的人。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色庄”,神色庄重;“罢”,结束;“对”,应对

(2)“则”,表判断,可译为“就是”;“失所”,缺乏依据;“匹夫”,普通百姓。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摧耳,非轻言也”概括:材料一中,李绛为白居易辩护的理由是:白居易的直言是因为感激皇上的提拔,而非轻率发言。

(2)根据“况居易所言,志在裨益,言虽太直,事涉不私。伏恐众议以为陛下恶闻直谏,斥出正人,非所以发扬圣德,纳谏诤也”概括:材料二中,李绛的辩护理由是:白居易的直言是出于对皇上的忠诚和为了国家的利益,如果因此被斥退,会让众人误以为皇上不喜欢听直言,这不利于发扬皇上的圣德和纳谏的形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承宗违抗朝廷命令,皇帝命令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做招讨使,谏官中十有七八上奏章劝阻,白居易也当面陈述意见,言辞感情十分恳切。不久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一共几百上千字,都是别人难以说出口的,皇帝大多听从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只有谏阻吐突承璀一事,皇帝颇为不悦,对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提拔他才有了今天的名位,而他竟对我无礼,我实在难以忍受。”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不避死亡的惩罚,不论事情大小必定要说,正是为了报答陛下您的大力提拔,并非轻率进言。陛下想要广开言路,就不应该阻拦白居易进言。”皇帝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大多被皇帝听从并采纳了。

元和十年七月,盗贼杀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抓紧捕贼,以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宫官,不是谏官,不应当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政事。当时又有向来就厌恶白居易的人,抓住他过去的事情,说他浮华无行,他的母亲因看花掉到井里而死,而白居易却写了赏花和新井的诗,这有损名教,不应当让他在朝廷任职。执政的人正讨厌他进言,于是奏请皇帝贬他为江表刺史。诏令传出,中书舍人王涯又上疏为白居易论理,说白居易所犯的过错不应贬到治郡,皇帝又追下诏书,授他为江州司马。

材料二:

皇帝在三殿召见学士,与他们共同讨论政事。拾遗白居易直言进谏,说:“陛下错了。”皇帝神色庄重地结束了讨论,命令翰林使密宣承旨李绛前来应对。皇帝说:“白居易这个小臣很不恭敬,必须让他离开翰林院。”李绛于是恳切地论述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就正直,宽宥过错是最大的美德。自从陛下广开言路,听取谏言,接受善言,小臣才敢于极力论述得失。如果陛下因此发怒,那就是封住了臣子的口。如果臣子顺从陛下,那又怎敢发表言论呢?况且白居易所说的,目的是对朝廷有益话虽然说得太直了,但事情并不涉及私心。我担心众人议论,认为陛下厌恶听到正直的谏言,排斥正直的人,这不是发扬圣德、接纳谏言的做法。”

皇帝高兴地说:“依照你的意见办。”于是像当初一样对待白居易。

材料三:

太宗说:“我常常思考,说话是君子的枢机,谈何容易;普通百姓之间,出言不善,尚且有人记下,成为他的耻辱和牵累。我作为四海之主,说一句话缺乏依据,损失岂能与普通百姓一样呢?”魏征回答说:“君主位居四海之尊,如果有过失,古人认为就像日月的亏蚀一样,人们都看得见,实在像陛下所应当谨慎戒备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陈和仲如平生交①有三言觉而记其一曰错后乱

【宋】方岳②

睡残寒月海东头,不起斯人孰与游。

天下事宁堪几错,梦中语亦戒前筹。

江湖浩浩二三字,风雨寥寥十五秋。

莫向断云多感慨,孔颜无命不伊周③。

注:①平生交,指向来交好。如平生交,是指在梦里与陈和仲像以前一样相交很好。②方岳,南宋诗人、词人,进士出身。因抗直权贵而两遭弹劾罢官,后经明行修,隐居不仕,以诗名世。③孔颜,孔子和学生颜渊的并称;伊周,分别指商代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故并称,后亦借指执掌朝政的大臣。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感慨在梦中与友人游兴未尽,突然醒来,天色未亮,于是写下这首律诗。

B. 平生做错过那么多事,在梦里都不断地告诫他人,“宁”“亦”更见内疚之深。

C. 诗人将官场比作江湖,将官场中的起伏比作风雨,表现了对仕途沉浮的嘲讽。

D. 诗人结句运用典故,从一味的感慨转至对现实生活的坦然与洒脱,襟怀开阔。

16. 颈联巧妙运用“二三”“十五”来表达诗人的精神世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5. C

16. “二三”与“十五”是数词,既照应上联中“梦中语”与“天下事”,又巧妙运用对比,将诗人误入宦海十五年的深深内疚与一觉顿悟人生二三字真言的洒脱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表现了对仕途沉浮的嘲讽”理解有误。诗句的“江湖浩浩二三字,风雨寥寥十五秋”的意思是“我误入宦海过了十五年孤单寂寞空虚的生活,深感内疚;宦海沉浮,一觉醒来,顿悟人生二三字”,结合注释“因抗直权贵而两遭弹劾罢官”可知,此处“表现诗人对仕途沉浮的无奈之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颈联巧妙运用‘二三’‘十五’来表达诗人的精神世界”。

具体分析,(1)“江湖浩浩二三字,风雨寥寥十五秋”这两句,诗人将官场比作江湖,将官场中的起伏比作风雨,表现诗人对仕途沉浮的无奈之情。“江湖浩浩二三字”中的“浩浩”形容现实中官场的广阔宏大、变幻莫测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二三字”却照应上联的“天下事”,纷纷扰扰的天下事却在梦里“二三字”顿悟了,故“浩浩”与“二三字”通过对比,突出诗人精神世界释放后一种洒脱;(2)“风雨寥寥十五秋”句中,诗人认为自己在宦海生涯的十五年,一直过着孤单寂寞空虚的生活,悔不当初,数字“十五”或许并不是真实的“十五年”,在这里之做官时间之长,大有陶渊明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悔恨之情,此句表达诗人的精神世界应是自己“隐居不仕”真实写照了;(3)“二三”与“十五”是数词,在数量上又是一对比,将诗人“因抗直权贵而两遭弹劾罢官”,误入宦海十五年的深深内疚与一觉顿悟人生二三字真言的洒脱很干净利落地表现出来,刻画了一位襟怀开阔诗人形象,表达诗人此时精神世界应是坦然与洒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闻道有先后 ②. 术业有专攻 ③. 寄蜉蝣于天地 ④. 渺沧海之一粟 ⑤.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⑥. 毋吾以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攻”“蜉蝣”“渺”“沧”“粟”“毋”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到大兴安岭中的某处针叶林里散一会儿步,你很快就会发现:不管朝哪个方向走,走多远,遇见的好像都是那几种杉树和松树,几乎 (1) 。但如果到赤道附近的某片热带雨林中逛一逛,你可能每走一段路都会遇见好几种之前没有见过的树种,并且很难再遇见之前见过的那些树——仿佛错过了,就是永远。

热带的树, (2) 。①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②科学家丹尼尔·詹曾和约瑟夫·康奈尔就独立各自发现了这个现象。③他们认为,有些树距同种成年树木越近,④针对其种子和幼苗的特异性天敌就越多。⑤这些特异性天敌通常会让该成年树木周围的种子和幼苗在发育为成年树木之前就得病死掉或被吃掉,⑥而且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后来,其他研究者补充道,除了特异性天敌,大树间对同物种特需营养物质的竞争,以及它们的自毒作用(植物分泌一些特殊的物质来抑制同类植物的生长),也有可能降低成年大树附近同类种子和幼苗的成活率。

热带森林中的大树排斥周围同类的生长,但相比之下,它们对和自己不同种的大树就多了一些包容。也就是说,面对同种树它们过于“社恐”,但对于异种树,它们又表现得有些“社牛”, (3) 。将这种“双标”体现得( 甲 )的,大概是热带森林里的那些稀有树种了。如果在环境恶劣的高纬度地区,一个物种数量稀少,那或许就意味着它已经处于消失的边缘,( 乙 )了。但是在热带森林里,如果一种树的种群密度很小、数量稀少,那可能只是因为它对同种树过于排斥。换句话说,它成为稀有树种,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以“它”为开头的单句,可以改变个别词语或句子的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社恐,指社交恐惧;社牛,指在社交场合表现得自信、活跃。文中使用“社恐”“社牛”这样的现代流行语来描写热带森林中大树的生长特征,有怎样的文学效果?

【答案】

18.甲:淋漓尽致 乙:岌岌可危(或“危在旦夕”)

19. 示例:

它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才成为稀有树种的。

20. ②改为:科学家丹尼尔·詹曾和约瑟夫·康奈尔各自独立发现了这个现象。

⑥改为:从而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或:因而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

21. (1)遇不到其他树种

(2)喜欢和同类保持距离

(3)可以说是非常“双标”

22. 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热带森林中的大树以人类的社交行为特征,新颖有趣。

②“社恐”和“社牛”是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情感体验,将其与自然现象关联,可以激发读者对自然界的同理心和亲近感。

③使用流行语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鲜活、现代,有助于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甲空,根据上下句,此处应指热带森林里的那些稀有树种对于“双标”体现的程度,根据下文“换句话说……”,可知这种程度暴露、体现得非常彻底,所以可填“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充分透彻或痛快到极点,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乙空,根据句中的“它已经处于消失的边缘”,这里表述的是非常危险,马上要消失了的意思,再结合后面的“了”,可判断此处可填“岌岌可危”(或“危在旦夕”)。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危在旦夕:危险在早晚之间,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为二重复句,第一重为因果关系,第二重为并列关系。根据题干要求,以“它”为开头,写一个单句,应先确定好单句的主干“它成为稀有树种”,然后再把并列关系的复句作为长定语补充到主干中,并让修改后的单句衔接紧密,没有语法毛病。

故改写的句子大致如:它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才成为稀有树种的。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状语语序不当,应将“独立各自”改为“各自独立”。

⑥句,不合逻辑,此处应是承接或因果关系,不是递进关系,应将“而且”改为“从而”或“因而”。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1)处,从画线处的句子及其后句可知构成了转折关系,后句是说会遇见好几种之前没有见过的树种,并且很难遇见之前见过的那些树,那么画线处所在的句子表达的意思应该和这个相反,也就是遇到的都是之前的那几种,这样结合“几乎”一词就可以判断,故此处可填:遇不到其他树种。

第(2)处,画线句应该是这段的总起句,根据后面研究现象及结论,应该是说热带的树由于特异性天敌及营养竞争、自毒作用等,会距离同种成年树木远,结合主语“热带的树”,故此处可填:喜欢和同类保持距离。

第(3)处,从所在的句子看,这是对热带森林中的大树“社恐”“社牛”现象的总结,再结合下句中出现的“这种‘双标’……”,可判断此处可填:可以说是非常“双标”。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题干中已明确了“社恐”“社牛”的内涵,在文中将其用于热带森林中大树的行为,从修辞上看,这是拟人,能起到新颖有趣的效果,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社恐”“社牛”是当代社会中十分常见的情感体验,很多人有过,且能够切身体会,将其用于热带森林的大树这一自然界的现象上,会让读者感同身受,从而增加亲近感。

③“社恐”“社牛”属于流行语,这样的语言会让作品显得更加鲜活,富有时代气息,从而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彰显出亲和力。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有人说,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人际相处为话题,展现了人们对于相处时立场问题的讨论。材料很简练,由两个分句组成,最大的特征是中间用分号“;”断开。

分号前“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相处”是指“彼此生活在一起;彼此接触往来”,从这个解释来看,“生活在一起”是很亲密的相处;“彼此接触往来”是没有那么亲密的关系,但是彼此之间是有接触交往的,也算是“相处”了。“相处之道”这里的“道”是指方法、技巧。相处之道,是指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情感和利益的共享与分配。“最好”是指最为适当,最为理想的选择。“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处在的地位和抱有的态度。分号前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中,最好的处理方式,是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对方所处在的地位思考相互的关系。

分号后“也有人说,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分号后这句话,“也有人说”,是对前句的补充。守住自己的立场,就是坚守自己的立场与态度,不因为对方立场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立场。

由此可见,前者“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他位”思想,也就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可以说,在大部分情况下,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但有些人也许会存在过分迎合他人立场,失去自己的原则的问题。由此,材料才借助“有人”之口,强调了守住自己的立场的重要性。而我们需要的坚守自我立场,并非独断专权、封闭自我,而是要在与人为善的基础上,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试题要求明确自己的立场观点进行写作。因此,写作时最好能明确选择好一方再展开论述。比如,若强调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可以先说说这样做的好处,如学会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对方内心并理解他人的所言所行,否则,双方就会因缺乏深入了解而只纠结于外在的言行。而若是选择坚守自己立场,则可采用驳论文的方式,先说明有些人虽然展开对方立场看问题,但却不能认识到对方立场善恶,只是一味地虚与委蛇,反而导致自己误入歧途。由此,再点明观点——我们要懂得坚持自己的立场,有所为有所不为。

立意:

1.以换位思考为桨,以坚守自我为帆。

2.理解对方立场,坚守自我原则。

3.换位思考,理性包容。

例文:

换位思考,体会别样的美

《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永远是相互的。所以,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即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你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交往要学会将心比心,试着理解别人的辛苦,你就能对他人多一份体谅。

学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是一个人最大善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如果我们能懂得换位思考,在能力范围内伸手帮一把,不仅是雪中送炭,更是别人迷茫时的一丝希望。

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理解别人的内心感受。与其说齐桓公宽容大度,不如说他可以站在管仲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他不计前嫌,重用贤臣,成为一代英明的君主。与其说莎莉文小姐是海伦·凯勒的启蒙老师,不如说莎莉文小姐才是真正从一个盲人的角度理解海伦·凯勒的人。她是盲人的教师,就要从盲人的角度看整个世界。也许我们都会为一个盲人可以出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感到震惊,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伟人成功的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鼓励与支持。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滴墨水滴在了一张洁白无暇的白纸上,白纸哭诉墨水弄脏了自己,使自己不再完美,其实,白纸如果换个角度想想就会发现,墨水的到来使自己变得丰富了,不再那么单调。白纸如果能这样想她就不会伤心而会开心起来。

如果你是一颗经历了风吹日晒、久经磨砺的石头,你应当感谢大自然给予你的恩惠;如果你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你应当感谢别人的践踏使你能够坚强成长;如果你是一条小河流,你应当感谢风的力量可以把你融入大海。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想一想,无论他们让你经历怎样的磨难,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是在帮助你成功。换位思考是让你不要总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别人的生活你并不知晓,一味地责怪别人只会让彼此受到伤害。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身份决定了思考角度的不同。同是一朵花摆在面前,会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怀,也会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刻。你不能苛责寄人篱下的林妹妹的伤怀,你也不能否认落红护花的事实。你能做的只有学会换位思考,去体会一朵花的丰富内涵。之后,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丰富。

当然,换位思考不等于放弃自己的立场,有些底线是必须要守住的,比如原则问题。所以,学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哪些事情是可以让步的,哪些事情则必须死磕到底。当然,死磕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能够和和气气解决问题,就不要大动肝火伤害对方的感情,能做到既能守住自己的立场,又能处理好人际矛盾,需要大智慧。

显示全文